微信矩陣

官方微信

掃碼訂閱

掃碼開票

雜志內容

房子的回憶

我在九歲時和我的小朋友們在我們家那個用秫秸桿扎成的院子里的一個角落里,用同樣的秫秸桿扎建了一個小房子。就在那大約有四五個平米的小房子里面,我們用碎磚頭搭了個可以圍坐幾個小朋友的一個臺子。小房子落成那天,我們都異常地興奮,我們幾個孩子決定用這個“精巧”的小房子做我們的會議室,做我們的司令部,做我們的活動室。

現在回想起來,那小房子的創作是我和我的小伙伴們童年童話的一部分,也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我們作為孩童,對于“居者有其室”這樣一種理想在潛意識中的渴望。我們都沒有自己的房間,沒有自己活動的場所。在我們擁擠的家里,沒有屬于自己一席之地。

我還記得我們那時的居住條件:我們一家六口人擠在一間約15平米左右用土坯建造的房子里,進門就是土炕,朝南的窗子在土炕的上面,要打開窗子非得先上炕??缓涂勘泵娴膲χg那條約不到兩米寬的通道,是我們家里唯一的活動場所。通道的盡頭是一個書桌兼梳妝臺的多用途柜子。房子的地面是用土夯實的地面,房頂則是用牛皮紙糊起來的頂棚。

就是這樣一間房子,聽爸爸說,還是花了60多元錢從別人手里買來的。要知道當時的60元是父親一個多月的工資了。

在這個房子里,炕不僅僅是用來睡覺的,也是我們全家的餐廳、娛樂場所或者可以叫做多功能炕??簧蠑[上小桌,大家就在小桌上用餐,其實“用餐”這個詞在這里很不恰當,我們整天吃的不外乎是窩頭咸菜和咸菜窩頭;白天我們幾個孩子用被子充當防御工事,在炕上擺起了戰場,炕又成了我們的玩耍的地方;晚上我們一家人圍坐在炕上,聽爸爸給我們講《三國演義》或《水滸傳》,這炕又成了我們全家享受天倫之樂的唯一地方;逢年過節,爸爸的幾個好友來家做客,還是坐在炕上,小桌先是擺上茶水,然后又擺上媽媽炒的幾個菜肴,這個炕又成了接待親朋好友的客廳;到了冬天,爐子就在一進門的角落里,媽媽做飯,案板就放在炕上,這時的炕就又用作了廚房的工作臺。

頂棚的牛皮紙經常要換,因為夏天雨水多的時候,房子總要漏雨。尤其是遇上連陰雨,炕上少不了要放上幾個接水的盆子,被水浸透的牛皮紙常常綻開。雨天過后,從綻開的牛皮紙處,不時的會落下房頂上的泥土。更有甚者,老鼠常常在牛皮紙里走來走去,弄得頂棚沙沙作響,使得聽完令人害怕的故事的我們,有時晚上毛發都立了起來。有一次,頂棚某處被雨水浸泡的太薄了,居然有一窩還沒有生長毛發的小老鼠,從那里掉了下來。

我們一天天長大了。為了改善家里的居住環境,爸爸終于下決心要順著房子的西邊蓋一間小房子。經過同事和朋友們的幫忙,小房子終于蓋了起來,大房子的西墻上開了一個門,把小房子和大房子連接了起來。

小房子真算得上是小了,從大房子的門進去,一邊一個用木板搭的床,中間就剩下了一條只能走一個人的過道。小房子的北墻是一扇窗子,可以一直看到我們的小院子。我就睡在窗子下面的小床上。我仍能夠記起躺在那可以被稱之為床上的第一個夜晚。其實床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回老家北京,住在祖父家,我就睡過法國式的大鐵床。祖父家種有果樹的前院和空曠的后院,以及家里擦得鏡子般的紅木家具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這次我是真正睡在了自己的床上,盡管這床非常的簡陋。

從那個朝北的窗子斜著望出去,可以看到天空中閃耀的星星。望著向我眨眼的星星,我的腦海里曾經產生過無數的遐想。我曾經幻想過有一天我們會有祖父家里那樣的大房子,房子里也會有那么漂亮的柜子、桌子和椅子。我還記得祖父的那一把椅子是可以旋轉的,椅子的前面是很大的一個核桃木的寫字臺。我也曾經幻想過我們也許會有像小人書里和電影里看到的蘇聯人那樣的西式洋房。

我13歲那年,我們終于搬家了。這次我們住的是磚砌的窯洞房,比過去的土坯房有了很大的改善,地面也是磚鋪的了,而且有一個里外屋。里屋是父母的臥室,外屋是起居室、餐廳兼我們的臥室。除此之外,我和爸爸還在房子的對面蓋了一個廚房。

做家具是一件很令我們興奮的事。我們第一次告別了土炕,睡上了木床。爸爸根據從小人書上看來的蘇聯人家里的圓形蘑菇狀的餐桌,設計了我們的餐桌。爸爸還特意讓木匠做了吃飯時坐的方凳,我們從此告別了在炕上吃飯的日子。我不知道是否這也可以看作是我們人生中一種生活方式的進化。

七年之后,當我們搬進帶有衛生間(雖然很小,只能夠一個人在里面轉個身)和一個簡陋廚房的最為簡單的樓房公寓時,這種生活方式的進化又進了一步。自來水管裝在房子里,用以解決內急問題的所謂廁所,也成為房子的一部分,這在過去有些有錢人居住的四合院里都是無法想象的。

雖然如此,我們的居住條件并沒有根本的改善。我們仍然以臥室、起居室和餐廳共作一室的使用著我們有限的空間。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了70年代末。

與此同時,祖父擁有的四合院失去了所有權,連自己住自己的房子都要交房租。祖父那里的居住條件也變得比過去差了許多。我記得文革期間回北京看望祖父母,曾經在祖母的箱子蓋上面臨時搭鋪睡覺。那個曾經擁有葡萄架、核桃樹、無花果樹和各種花草的前院,蓋起了房子,搬進來三家人。一家獨住的前后院,終于變成了大雜院。就在這個時期北京城內,眾多的四合院開始變成了大雜院。

人口的增長遠遠超越了各個單位建宿舍的規模和速度。中國的人口從1949年的4.5億增加到了文革初期的7億,北京也從當年的近200萬人增長到了500萬。太原這個解放初期僅僅有不到20萬人口的城市也擁有了100多萬人。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不知道中國人的住房將會困難到何種程度。

我九十年代在英國,曾經羨慕過英國人的住房,那種獨立和半獨立的房子,當然還有富人區的別墅。當然,哪里都有窮人,英國的窮人租房子住,也有一棟房子里分別住好幾個房客的情況?,F在看看國內各個城市住房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的郊區也有了別墅群,中國有錢人也住上了國外有錢人住的豪宅。

我每每回想起我們曾經住過的那個土坯房子,那個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可屋里仍在下的房子,想起從我們自己用牛皮紙糊的頂棚上掉下來那一窩小老鼠,想起我們自己蓋廚房的日子,想起我和父親用秫秸稈扎籬笆墻的情景,我的心里在感情的層面有著美好的回憶。我回憶我們如何一家人圍坐在土炕上,聽爸爸給我們講《三國演義》或者《水滸傳》,或者我們在一起談天說地。我回憶起我們吃著房子中間那個大鐵爐里烤出來的白薯,那個香甜,簡直無法用語言描述。我回憶起我們院子里養著的十幾只雞還有兔子,這些動物不僅僅給予了我們物質上的幫助,也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伙伴,為我們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歡樂。

改革開放在理論上為每個人提供了住大房子的機會。只要你有錢,你愿意買多大的房子,只要有你想要的房子,那是你個人的事。另外,每一個購買了住房的人,手里有了房產證。這個房產證使你的房子可以成為商品進入市場。這意味著你有了個人財產。這在40年前是不可以想象的。


不卡在线播放无码_嘿咻嘿咻高潮免费观看网站_2021国产精品无码视频_国产九九精品视频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