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武和《房山碑刻通志》
京畿房山,歷史悠久,方圓2019平方公里內,文物古跡遍布全區。在山野與古墓寺院之間,時常有這樣一個身影,他俯下身軀,拭去碑上的塵埃,仔細觀摩,一會兒眉頭緊皺,一會兒笑逐顏開,取出紙筆……打開手機攝像頭……
2022年8月9日,《房山碑刻通志》全卷出版發行,這一標志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重要科研成果,一經政府新聞發布,立刻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
打開電腦,百度《房山碑刻通志》,一個個網頁,一條條資訊,猶如一陣陣春風撲面而來。網絡媒體紛紛撰文報道……
文化學者楊亦武苦心編研,集30年抄錄整理、10年解析,九校其稿,將8卷210萬字考古專著呈現在世人面前。

作者與楊亦武在賈公祠
初歷賈島墓
1982年春天,楊亦武大學畢業,回鄉分配到石樓中學,做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他為學生分析課文,教語法,古詩講得娓娓動聽。
一天,他在課堂上講唐詩,介紹詩人賈島,一個同學舉手起立:“老師,我知道賈島,他的墓就在我們村,地里還有兩塊石碑呢!”
“你是哪個村的?”楊亦武先是一怔,繼而興奮起來。
“二站村,就在學校南邊,不遠?!?/p>
作為首師大中文系畢業生,楊亦武在校時就聽說過賈島是房山人,但沒想到墓地就在自己身邊。他平復心緒把課講完,放學后就騎上自行車,由學生引路去現場查看。
這是兩塊清代石碑,矗立在麥田的一片荒冢里。一塊為康熙年間所立,記述了一件香火地所有權案;另一塊出自嘉慶二十二年,題為“重修賈公祠記”。兩塊石碑雖然文字清晰,卻未表明墓地的來龍去脈。
楊亦武請同事幫忙,找來縣志與碑刻對照。
此處原本為一座寺院,清代戶部圈地時,曾留下二十五畝香火地,休石和尚心生貪念,妄想將土地據為己有。官司打到了縣衙,寺院獲勝,休石被驅離本縣。
嘉慶年間的那塊碑,志書上也有記載:羅邑侯原籍四川,初到房山任職,傾慕賈島詩風,傾心拜謁賈島墓。他依據縣志所載,幾次向縣城西南方向查找,均未得見。一日,羅邑侯去琉璃河辦事,返還時路過一片荒冢,偶然發現了這座石碑?!芭?!志書有誤。賈島墓在縣城東南,而非西南?!币蛔种?,幾乎斷送了與詩賢的緣分。羅邑侯擇日拜謁賈島墓,就地建造賈公祠,此碑為證。
結合志書與碑文,楊亦武理清了兩塊碑刻,再定新目標,以此為基礎解開賈島之謎。

楊亦武賈公祠辨字
正月十五,春寒料峭,楊亦武騎上自行車,沿琉璃河畔的坑洼小路,向周口店方向駛去。路過大韓繼村,順便將香光寺兩塊碑刻抄錄下來,接著又向北騎行十幾里,去賈島峪尋訪賈島故里。
山巒靜謐,積雪尚未消融,峪口旁邊的坡坎上,高低錯落著幾戶人家。楊亦武敲開一扇大門,說明來意,懇請大叔帶他去看賈島庵。
賈島庵原名無相寺,坐東北,面西南,三進院落,基址尚存,石碾石磨散落在地。賈島從小在云蓋寺出家,在這里度過了他的青壯年時光。楊亦武精心過目,將此一一記錄下來。
回到峪口,大叔讓兒子引路,帶他去松樹嶺看賈島松?;纳揭暗?,亂石叢生,楊亦武奮力攀爬,來到一株古松前,他頓覺眼睛一亮,那首《松下偶成》脫口而出: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而后,房山八景也因“賈島遺庵”被列入考察科目;與賈島庵不遠處的連泉寺,其建寺碑、修寺碑、塔銘等十幾件破損碑刻,因及時發現整理,歷代僧眾一一解析。
有了第一手資料,楊亦武隨即撰文,一篇《賈島原籍考》發表在北京市文物局《燕都》雜志上;不久,另一篇與賈島有關的文章,登載于《房山政協》刊物。兩篇文章頗具學術價值,引起業內人士關注。自此,他先后被推薦到史志辦、區文化文物局、房山政協等單位,有機會接觸碑刻,探索房山文化,邁進了學術研究這道門檻。
高山訪古
大房山巍峨挺拔,其主峰貓耳山上,散落著隋唐至明代遺跡。其一是隋唐的靈峰寺遺跡;其二為金代崇圣宮白云亭遺址及金章宗棋盤;其三是巖壁上的明朝摩崖造像。每個時期的碑刻文物,都展露出不同文化特征。
1992年春天,楊亦武第一次上貓耳山,由一位愛好爬山的朋友陪伴,以東麓的車廠村為起點,沿溝谷向上攀登,一會兒在荊棘中穿梭,一會兒在亂石上跨躍,臨近山脊,小路漸漸清晰,隱現出古棧道痕跡。
那時候上山的人稀少,山頂能見到古舊墻磚、金黃色的琉璃瓦,還有石柱石基等形制較大的漢白玉石件。由于初次考察經驗不足,拍下一些文物照片,卻沒能完好保存下來,楊亦武至今為此感到惋惜。
以后,他又分別從南側長溝峪、西側葫蘆棚以及北側的南窖上山,但無論從哪個方向登上山頂,都要付出很大努力。第四次上山,他剛剛做過支架手術,身體還沒完全康復,憑著毅力和負責態度,對碑刻再一次核實補錄。他說:“錄碑是一件嚴肅的事,有的石碑漫漶不清,只有將拓片和照片現場比對,精心揣摩,才能將文字抄錄完整?!?/p>

《房山碑刻通志》八卷
房山區文化多元,僅上方山一地就有9洞12峰72座遺庵??h志記載的僅為標題和概念,沒有任何文字細節,要解析這些碑刻,就要下一番苦功,結合文獻逐一考證。
勘察九洞,楊亦武先入云水洞。云水洞為九洞之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溶洞,洞內鐘乳嶙峋,石壁上刻有元代摩崖題記。然后,朝陽洞、金剛洞、背陰洞……
七十二庵,統稱兜率寺或上方山寺。庵是小廟,規制不一。有的稱“寺”,有的叫“殿”或叫“庵”,還有的叫“園”??疾焖略盒枘托募毭埽赫顜组g、配殿幾許、院落幾進、大門朝向、有無影壁,等等。楊亦武從山門開始,所有院落全部丈量,碑刻逐一抄錄下來。
有一天,楊亦武清晨起床,帶上一根雞腿腸、一瓶礦泉水,沿小路向山上進發。從望海峰到黃花嶺,然后是青龍峰、項王峰,最后到達錦繡峰。那時候他年輕體壯,一天登上四座山峰,下山卻遇上了麻煩。
紅日西沉,叢林遍地,他已經找不到來時的路?!凹热绱?,抄近路吧!”楊亦武確認大致方位后,選擇了一條雨水沖刷過的山谷。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山谷里亂石兀自,磕磕絆絆。走了一會兒,前面一片烏黑。楊亦武定睛查看,“呀!”頓時驚出了一身冷汗,眼前是一處陰森恐怖的斷崖,他已經無路可走,只得攀上一側叢林。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就在他一籌莫展之時,腳下碰到一個礦泉水瓶?!芭?!一定有人來過?!睏钜辔漕D時興奮起來,急忙四下尋找,果然發現了一條小道。
沿著這條小道,楊亦武走到了他熟悉的尊圣殿,過斗泉庵、勝泉庵、延壽殿,回到住處已近午夜。
然而,禍不單行。幾天后,楊亦武右眼紅腫,疼痛難忍,只得暫停抄錄,下山醫治。
還好,僅是一塊干樹葉刺進眼白,并未傷及視力。楊亦武再次上山,把所有碑刻抄錄完成。
十幾年后,史家營鄉開發旅游業,鄉領導請他為顯光寺勘考。而此時,楊亦武對百花山所有寺院已了然于胸,開玩笑說:“沒問題,除顯光寺,我再送鄉里兩座寺廟?!睂嶋H上,他已經走遍了房山所有古跡。
解析碑刻之難
“歷史上所有的錄碑文字,無論記載在任何文獻上,無一不出現錯錄情況,有的不僅文字錯錄,表達的意思也不準確。只有現場抄錄,才知道有無差錯。所以,抄錄碑刻要以原碑為準,不可圖省事、走捷徑,更不能隨意使用別人的文本?!睏钜辔湔勂鸪洷虝r表情嚴肅。

潁川陳公蜜多心經碑
“古人錄碑出現差錯,主要是因為條件所限。要完成一本方志,保存一段檔案,抄錄碑刻需要大量時間,古人沒有快捷的交通工具,沒有得心應手的考察設備,更沒有現成資料可供查詢,僅憑人工現場勘錄,能力和效率極其有限,抄錄有誤在所難免?!睏钜辔鋵﹀e錄的文獻檔案有客觀評價。
撰寫《房山碑刻通志》,楊亦武參閱的《日下舊聞考》《房山縣志》《百花山志》等文獻,都存在錯錄的地方,通過抄錄和解析碑刻,把志書與碑刻重新對照,把錯誤的地方更正過來。談《房山碑刻通志》,楊亦武臉上洋溢著自豪。
解析碑刻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解析之難難在何處?楊亦武如數家珍,以親身經歷娓娓道出:
首先是到現場難。
房山區文物古跡眾多,轄區三分之二為山地丘陵,碑刻散落在山頂上、崖壁上,遺失在寺廟里、田野里。
其中,史家營鄉顯光寺內的碑刻海拔最高,石碑矗立在1991米的百花山上;而有著多重文物遺跡的貓耳山,海拔雖只有1307米,然山形陡峭,無法借助交通工具上山;距離最遠的碑刻,坐落在蒲洼鄉蘆子水村,已接近河北省淶水縣?!斗可奖掏ㄖ尽穼嶄洷?75件,分散在145個村莊和1個社區,每塊碑刻重新抄錄,逐一核實,不下幾十年苦功何以完成。
解析碑刻第二難:錄碑難。
碑刻通志內容豐富,包括石碑、摩崖、經幢、墓志、銘文、石函、神道碑等,文字鏨刻在石體上,歷經千年洗禮,碑身破損,漫漶不清,而解析碑刻,辨出的文字越多,得到的信息越趨近完整。
最典型的,如《重修華嚴寺碑》,內容十分重要,志書上卻沒有記載,崖面模糊,字體漫漶,即使專家到場,也很難分辨出上面的文字。楊亦武4次到現場勘察,一次次精心補錄,方才解開其中之意。

楊亦武接受記者采訪
第三難:辨字難。
中華文字從甲骨、青銅到竹簡、碑刻,歷經數千年變化,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通志收錄的875件碑刻,現存的還有390件,清晰完好的不足一半,而且每天都在漫漶當中。
楊亦武說:辨字難主要是異形字和自造字。通假字、通用字、古今字,有規律的文字都不是問題。碑刻難解還有別字錯字、篆書楷化的原因,哪個環節出現差錯,即使《康熙字典》也查不到。解析這樣的碑刻,就需要一定的文字學基礎,是象形是形聲還是指示,把上下文字串起來分析,中間的疑問就逐步化解了。
解析難還有一個實際問題:要將碑刻全部弄通,碑刻的撰文人、書丹人、碑首設計者的背景、生平,也同樣要一一理清,而這些人職位卑微,大多沒有文獻資料,只能通過地方志或搜集家譜查找。
解析碑刻之難也有重刊的原因。原碑漫漶,需要重刊,職位、紀年往往會出現問題。古人制碑以高位記敘,再刊難免予以變更。另外,重刊碑刻慣用新干支紀年。楊亦武認為,重勘碑刻不能一概而論,要廣泛查證信息,不輕易否定任何一件碑刻。
一“志”通古今
在抄錄碑刻過程中,許多石碑殘破不全,文字大量流失,搶救碑刻迫在眉睫。
譬如,上方山華嚴寺一塊碑刻,記述了一位明朝和尚,此人勞苦功高、頗有建樹,北京地區的華嚴寺大多與他有關。碑刻記述了他的生平,但由于石碑損毀嚴重,其功德部分散落在幾塊碑面上,而現有的幾塊殘碑,僅顯示這位和尚號作“破庵”,帶有本名的那部分文字已經遺失,若石碑完整或破損后及時抄錄,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
面對當前文物現狀,楊亦武憂心忡忡。日新月異的城市化發展,使得傳統農村逐步消失,依托農村的鄉土文化也將逝去,若失落的文物不能及時發現、及時搶救,一段文化被淹沒,一段文明就消失了,北京作為全國首善之地,文脈殘缺豈不可惜?楊亦武認為:發現文物、搶救文物,是一個文化學者的責任,是當務之急。
從1982年到2012年,楊亦武踏遍青山,尋訪古跡,從山巔到洞穴,從古廟到陵寢,查遍了古籍志書,往來于國家圖書館,將拓片與實物反復對照,查遺補漏,積累大量一手材料,終于水到渠成。
制作志書,首先要選擇體例,幾套方案擺在面前,需反復比較,將每種文體做具體研究。
以碑刻作通志,尚無先例。叫“全書”或“全考”不行嗎?若以時間為序,作為史記也有不妥。楊亦武決定采用“通志”,定名為《房山碑刻通志》。
“通”的含義,是全面系統、貫通古今的意思。從北魏到民國,房山25個鄉鎮全部錄入,并且獨立成章,橫通豎通,每件碑刻都有歸屬,都有自己的歷史坐標。
“志”為記述,以鄉鎮立卷,鄉鎮下列村,村下列碑,全書875件碑刻,每個鄉鎮的文化脈絡,都能清晰地展現出來。
然而,通往成功的大門異常艱苦。前30年抄錄碑刻,楊亦武無假無休,所有的抄錄整理,全由他一人獨立完成,除了抄錄,每天還要伏案撰寫,零點之前從未休息過。
整理碑刻的十年間,楊亦武白天上班,晚上推掉了所有應酬,專心在家里搞研究。退休后的那5年,雖然有了自己的時間,但從早上就顧不得吃飯,午飯也要等到下午一兩點鐘。
耕耘30載,十年磨一“志”?!斗可奖掏ㄖ尽烦霭姘l行,楊亦武并無成功的喜悅,僅覺得一絲悲壯,一種莫名的酸楚。一個人傾其一生,做成一件事,若無“愚公移山”“唐僧取經”的執著精神,就難有大的成就,他以40年默默堅守,終于迎來了曙光。
楊亦武說:“碑刻是記錄文明最原始、最翔實、最可信的文獻,是一個地區的百科全書,是打開文化之門的一把鑰匙。碑刻遺失了,一段文明就可能被埋沒了,而失去的文明不可彌補。我們正處在一個變革時代,這片土地養育了我,讓我有了知識,拿什么回報鄉土?文人就應該站出來,做一方文化的發掘者、傳承人。這無關奉獻,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文化自覺,完成《房山碑刻通志》,為家鄉做貢獻,不虛度此生,這是社會給我的最大回報!”
一副紙筆,一把尺子,一輛自行車和一頓干糧,楊亦武從最初的文物愛好、濃厚的碑刻情懷,到一個文化學者自覺的使命擔當,擎起了西山永定河文化那片古老的、絢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