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陣

官方微信

掃碼訂閱

掃碼開票

雜志內容

蔡德練宅的故事

蔡德練宅3.jpg

在五店市傳統街區進士路,有一座網紅民宿相遇客棧,許多來晉江特別是到五店市傳統街區務商、休閑的外地客,都爭先預訂入住。甚至有不少晉江本地人也會突發興趣,前來體驗一番。

這座民宿的樓房,在五店市傳統街區內被稱為“蔡德練宅”。原不屬于五店市傳統街區,因安海鎮區改造,2012年才從安海鴻塔社區遷建而來的。類似從外面整體搬遷來的建筑在五店市傳統街區有八座,蔡德練宅是第一座。由此也創造了晉江城市改造“和諧拆遷”的“晉江經驗”,創造了鄉村改造中保護古民居的“晉江經驗”。

這座蔡德練宅的歷史很短,卻因為這次搬遷,流傳著一個建業與守業的故事,引人注目。

樓房的原主人蔡氏三兄弟,早先住晉江蕭下前埔鄉,老大蔡德練,老二蔡德蔗,老三蔡德梨。自本全家以農為生,因生活拮據,20世紀30年代,老二蔡德蔗在兄弟姐妹的支持下,跟朋友相隨,漂洋過海,往緬甸謀生。初到異國他鄉,蔡德蔗先到山巴(山區農村)從事農副產品買賣。待積累了一點錢后,再在仰光置業,主要從事花生油加工和貿易,后來才成立了源昌貿易公司。但當時的緬甸政府對華人華僑的經營活動管理很嚴格,蔡德蔗時常受到當局限制,有時還會遭受被沒收財產等困厄。

1950年,蔡氏三兄弟的母親有機會出國去緬甸與蔡德蔗會面。她是帶著熱切的愿望去的,她要勸說二兒子蔡德蔗回鄉建業,一是盡早改變家中的居住窘境,二是可以光宗耀祖,三是以便蔡德蔗日后落葉歸根。事業剛略有所成的蔡德蔗不但沒有忤逆母親的心愿,而且頗有見地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建業,不要建在鄉下,還是建在毗鄰家鄉的安海鎮區這樣的街市為好。而當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府為吸收外匯,也正在鼓勵華僑回國投資建業。蔡德蔗為了報恩家中,先后為母親、兄弟、侄兒、外甥辦手續移居仰光,并著手建業之事。

1955年,蔡家順利地在安海鎮區找到了厝地,蔡氏三兄弟開始了一磚一瓦的營造。老二蔡德蔗陸續將建業的費用匯回家,老大蔡德練、老三蔡德梨在家協力興建。據說那時外匯只能先匯到泉州,再兌換成人民幣,人民幣紙幣面值低,每回到泉州去領錢,都要帶著米袋去裝。蔡德練、蔡德梨都不識字,但為了建業,總不惜東奔西跑,探問哪里有好的工匠,通過實地察看,才決定聘請。建房時雇請了兩幫惠安工匠,各做一半,讓他們比拼誰的工藝更好。圖紙設計吸納當地民居的優點,建材也都是選用優質木材、上等磚瓦和灰石。


蔡德練宅1.jpg

蔡德練宅5.jpg

很難想象,在家的兩位不識字的兄弟翌年就能按海外蔡德蔗的要求,建造出這座安海當時少有的僑建番仔樓,十分風光。

房子初建成,蔡德練、蔡德梨感念兄弟蔡德蔗的情意,就請人在大門門柱上鐫了一對冠頭聯:“德培玉樹三株茂,蔗植仰光數轉甘?!奔润w現蔡氏三兄弟齊心建業,又突出在海外仰光奮力拼搏的老二匯款建業的功績,同時還期望好日子就像吃甘蔗一樣,越來越甜美。

不過,當時因為建房經費不充足,最初只裝修一樓6間,剛好能解決臨時居住。20世紀60年代,蔡德蔗又匯款裝修了二樓6間。而下落的間隔長期未能完成,一直到1978年蔡德蔗回來探家,才全面完工。這座樓房,從籌劃、選地、開工到建成,前后用了近30年時間。其實,這種現象在以前的晉江比比皆是。蔡德練宅的建業過程,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蔡德練的兒子蔡世居先生回憶說,樓房初建成后,蔡德練、蔡德梨兩兄弟搬到安海鎮區開始了街市生活,但遇到的問題、難題甚多,最主要是三餐溫飽。家中的錢全都用在建樓房上了,日常生活要另行解決。因此全家都行動起來,有的做臨時工,有的討小海,還有的割海草當燃料燒飯,上旱地翻剩下的小地瓜當食糧。這種生活狀況延續了好多年,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在家兩兄弟有了固定工作和收入,才稍微得到改觀。

但換來了最好的結果是,家中大小孩子都能到街市學校讀書,大部分上了初中、高中,甚至考上大學,成為有文化的一代,過去文盲的家庭在下一代不見了?,F在家族中人,有的在生意場上打拼,有的當教師,有的做財會,成為企事業單位的骨干,在各行業中發揮作用。海內外后代開枝散葉有100多人,海外的主要在緬甸、新加坡、美國,保持著密切聯系。

2011年,安海鎮區開始拆遷改造,這座樓房也在拆遷之列。但它是海內外蔡氏三兄弟共有財產,須三兄弟后代共同商量,盡管鴻雁頻飛,畢竟跨越時區,難免不能按時簽約。況且,這可是“搖籃血跡”,存留著家族艱辛建業的印記和后代成長的足跡,誰能舍得?蔡德蔗之子蔡有財回來了,向安海鎮拆遷辦遞交了保留樓房的申請書。而恰恰在這段時間,晉江市對保護拆遷區中的文物和風貌建筑有了政策,建議將這座樓房整體搬遷到五店市傳統街區。


蔡德練宅2.jpg

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林鉛海和民俗專家粘良圖介紹,為了保護這一座閩南典型的番仔樓,施工單位在拆遷前實行全面、多角度拍照、制圖,作為拆遷重建的參考資料。這座樓房的磚雕、木雕花樣繁多,加上早期磚材與現代磚材尺寸不一,顏色有異。為了保證恢復建筑原貌,施工單位對主要部分每一塊磚頭都作了編號,在重建時根據編號,對位安裝,可說是煞費苦心。

蔡世居先生告訴我,這座樓房搬入五店市傳統街區后,命名“蔡德練宅”,得到盡心盡力的保護,海內外后代和親朋好友十分歡喜,至今已有上百人次家族親人到五店市傳統街區參觀。其中海外親人中已有5人回國參觀,包括旅居美國的蔡博士和蔡德蔗的長女。他們在蔡德練宅與家鄉親人合影、敘談,相信今后回來尋根謁祖的人會越來越多,蔡德練宅成為家族和睦敦親扯不斷的紐帶。

蔡德練宅4.jpg


據林鉛海、粘良圖整理的相關資料顯示,蔡德練宅為二進五開間二層磚石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96.18平方米,建筑面積592.36平方米。底層單塌壽,石大門,門匾鐫“莆陽衍派”,即蔡氏家族的郡望。除了大門鐫蔡德蔗的冠頭聯外,左右又各開一門,匾鐫“曰茍”“于斯”?!霸黄垺眱勺秩∮凇墩撜Z》:“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币馑际?,善于管理經濟居家過日的人,差不多就知足了?!坝谒埂眱勺秩∮凇抖Y記》:“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币馑际?,好一座房屋,一家人安居于此,歌唱也在這里,哭泣也在這里。其他外門頂上均有灰雕匾額,書寫“海曙云霞”“紫氣東來”“安居樂業”“居仁由義”“松茂竹苞”等祝頌詞句。由此可以看出,蔡氏兄弟雖然沒有文化,但他們傳承著良好的家風。托人所選的這些家風家訓名句,正是他們家族的幸福追求。

蔡德練宅面墻以白色條石為墻裙,紅磚鏡面墻。磚雕花樣繁多是這座樓房的建筑特點,有“四角風葉套心花”“捆頭人字”“萬字西框”“五云香線”等多種花樣。二樓頂部有疊澀出層,磚柱頂部也作疊澀出層。在繼承傳統建筑形式之外,兼用陽臺、冠頂拱門、幾何圖案窗頂等西式建筑元素。而門路紅磚對看堵上面,采用了彩色進口瓷磚(日本或臺灣地區制造的彩色瓷磚,也稱“馬約利卡瓷磚”)作裝飾。

二樓室內多有木作,廳堂的枋圓、栱斗、方筒,下廳牌樓的連栱疊斗,房間籠扇的堵頭多見雕飾,內容豐富,意境深遠。有寓意年年有余的魚、萬象太平的象、多子多福的石榴、福壽吉祥的桃子、瓜瓞連綿的金瓜、富貴吉祥的牡丹、全家團圓的香櫞、福祿滿堂的葫蘆,還有象征文明之象的琴、棋、書、畫。

蔡德練家族在海內外晉江人中并不顯赫,或許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個家族。而恰恰是這樣普通,才最能說明晉江人同心合力、拼搏建業、執著守業的韌性和精神。這就是流淌在海內外晉江人血脈中的“晉江經驗”的基因。


不卡在线播放无码_嘿咻嘿咻高潮免费观看网站_2021国产精品无码视频_国产九九精品视频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