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糊涂賬
“希臘神話是一筆美麗得發昏的糊涂賬?!彪m然木心指的是希臘神話,但其實也適用于描述希臘雅典的衛城。
希臘尊崇智慧女神雅典娜為這座城市的守護神,首都“雅典”的名字由此而來。始建于公元前580年的衛城,至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它坐落于雅典市中一塊約4平方公里150多米高的山崗上,被稱為“高處的城邦”。除西面外,其余三面是斷崖絕壁,有些地方也會用石頭壘起城墻。衛城山腳下寫著“ Europe starts here” ,即歐洲從這里開始。的確,歐洲文明起源于希臘,希臘文明的代表是雅典,而雅典文明的地標則是衛城。它既是雅典的精神高地,也是雅典的要塞守地,被視為當然的世界文化遺產。
山門遺址
從衛城南面沿小徑上山,很快會看到一組由18根大理石柱構筑而成的建筑物,這就是衛城山門了,山門正面高18米,側面高13米,中間是寬大的石廊,兩邊是柱廊,頂部已損毀。山門雖已破敗不堪,但仍能看出它曾經的大氣和精美。希臘民族是一個唯美主義的民族,在希臘神話故事《金蘋果之爭》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財富、智慧和美這三者中最終就選擇了美。這種希臘式的選擇,從山門開始,游客就可窺一斑而知全豹了。

女像柱
通往衛城的圣道由此開始,戰爭時期,它還起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進了山門,衛城上有雅典娜勝利神廟、厄勒克西奧神廟、巴特農神廟、狄奧尼索斯劇場等多處建筑遺址。此外,還有散落的上千年的大理石建筑殘片,這些建筑與殘片共同寫就了衛城古老而深邃的《石頭記》。
神廟遺址
衛城上厄勒克西奧神廟是第二座神廟,廊柱有三面,南面即是著名的女像列柱,其余兩面采用的是華美輕巧的柱式,它的門廊兩側是兩尊女像柱。雕刻的女像均長裙束胸,柔軟自然下垂的衣紋,服飾下肢體的律動感還有整體優雅端莊的意韻之美,使這種獨特的建筑柱式為后人所欣賞并廣為效仿。

狄奧尼索斯劇場
帕特農神殿(即雅典娜神殿)矗立在衛城頂端,創造出一種伸向天堂的既視感,是衛城的主體建筑,在希臘眾多的神廟中,它被稱為“神廟中的神廟”。神廟呈長方形,長69.5米,寬30.88米,高20米,柱廊由46根排列的大理石圓柱構成,柱高約10米,直徑2米。柱廊上雕飾著代表希臘古典藝術巔峰的各種紋飾。
主殿原供奉著用象牙和黃金制成的雅典娜立像。后來,神像被羅馬皇帝劫走后失蹤,現僅存一臺座。原廟墻上雕刻著許多精美的希臘神話故事,整座建筑結構嚴謹,看上去巍峨壯觀。由于世事變遷,神廟于6世紀被改為基督教堂,后又變為清真寺,最后成了軍火庫。在1687年發生的土耳其與威尼斯的戰爭中,由于威尼斯海軍炮火擊中了彈藥庫,使廟頂蕩然無存,在爆炸中幸存的雕刻后來又被英國人掠走。
現在,山巔上僅留的石柱林森然聳立,孤傲而悲壯,其廢墟之美、逝去之美令人驚嘆。
劇場遺址
衛城上有兩座后世西方戲劇奠基地的重要劇場。狄奧尼索斯劇場的舞臺背景,是羅馬式的窗型高石墻,壁龕處用雕像作為裝飾,觀眾席依山層層上移,呈扇形。它本是古希臘一位哲學家為紀念他的妻子所建,后將其捐給了雅典市政府。因受到入侵者的破壞,劇場歷經無數興衰及災難,最后遭遇一場大火將原有的西洋杉屋頂燒毀。
還有另一個劇場,我們去時正在維修,觀來感覺也夠震撼。
在古代雅典,觀看戲劇不僅是市民主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也是城邦生活的重要內容。雖然都是遺址,但兩個劇場一直沿用至今。帕瓦羅蒂、雅尼、斯汀、安德烈·波切利等眾多歌唱家和音樂家都曾在此演出過。
站在衛城邊緣,面對狄奧索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劇場,眼前看到的,是近于廢墟的場地;但我心中想到的,則是古希臘戲劇曾經的輝煌。古希臘三大悲劇《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亞》一定在這里出演過!古希臘的劇作家都是杰出的文學巨匠,他們那時就已能夠將神話故事和社會現實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以或嚴肅或嬉笑、或真實或虛構、或歌頌或批判諷刺等各種方式,來進行藝術表現了。大概文化藝術的繁榮,也是一個時代昌盛的表征吧?
衛城博物館
雅典衛城博物館坐落于衛城山腳,占地約2.5萬平方米,展區面積約1.4萬平方米,收藏了雅典衛城及周邊文物約4000多件。
因為它是建在遺址之上的,參觀者進來,就能看到透明玻璃地面的下面,就是考古挖掘物——衛城周邊古希臘建筑的遺址,不少參觀者會坐在玻璃上往下細看。

博物館陳列的大理石雕像
接著會看到由100多根大柱支撐,上面由若干三角形和長方形立面組成的希臘仿古建筑,視覺效果恢宏壯觀。據說內部結構與帕特農神廟的內殿相同。
走進玻璃走廊,柔和的自然光線透過玻璃射入館中,給陳列其間的藝術品灑下了質樸的自然光輝。在這里,透過歷史的眼睛,我們看到了歐洲文明的起點。玻璃走廊里,游客還可以360度欣賞外面高地上的衛城以及雅典城市風貌,感受古典與現代、前世和今生以及一眼穿越千年的迷離。
對于流失在大英博物館、被譽為“希臘皇冠上的珍寶”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塑,衛城博物館也制作了不同顏色的復制品。19世紀初,英國把將近一半的衛城雕塑切割下來運回英國,多年來,希臘政府和民眾一直在不懈地追討。

帕特農神殿
在這里邂逅的,不僅是衛城的古代文明,一件小事讓我看到了希臘的現代文明。我與女兒在博物館外瀏覽露天遺址,無意間看到一只黃花龜殼的希臘陸龜,有排球大小,慢悠悠地在沙地爬行,遇到一個落下的綠皮核桃,想吃,無奈嘴小核桃又圓,怎么也咬它不住。這時,我撿來一根樹棍,想把它翻過去,看它翻不過身來時的囧態。樹枝細,半天翻不過去,女兒突然說,“來人了!”來者是兩名18歲左右的青年男女。女孩見狀,急忙找來石頭砸開核桃綠殼,放到陸龜嘴旁,看到它吃到嘴里后,他們愉快地走了。而我則陷入了愧疚之中:與他們相比,我缺少這種萬物一體的平等觀念??!
盡管2600年的奢華如今只余殘垣斷壁、亂石嶙峋,但置身其中,仿佛行走于時空走廊,仿佛徘徊于過往與當下,仍能感受到古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的文學淵源,感受到歐幾里得、阿基米德的數理之美,感受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發軔,感受到建筑大師和雕刻大師們的藝術靈光……這,才是衛城《石頭記》所講述的希臘黃金紀元,是希臘文化的精髓和奧妙,是衛城美麗得發昏的糊涂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