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詩意的遠方——讀王曉廉《從源頭奔向大?!?
一條清溪淙淙,從深山荒野逶迤而出,一路潨入無數閃光的細流,匯成一條浩浩湯湯的大江,它映照高天白云悠悠,它折射兩岸青山巍巍,它奔流、它咆哮,朝夕昏旦,一路歌唱,終于結束4440公里的壯闊旅程,匯入太平洋西部的鄂霍次克?!?/p>
這就是被譽為中國第三大河、亞洲第五大河、世界第十大河的黑龍江。
這是一條壯麗的大江,讓人們對它充滿了無盡的幻想。
王曉廉的新著《從源頭奔向大?!肪鸵詽M腔的詩意,激情澎湃地向人們講述了黑龍江的故事。

《從源頭奔向大?!吠鯐粤?,北方文藝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
一
這部作品探尋考證了黑龍江的前世和今生。在歷史上曾有過寫黑龍江的游記,但僅是書寫某一部分、某一段落,沒有一部對于黑龍江全景、全貌、全程的書寫,更缺乏對于黑龍江源頭的溯源勘察。對此,王曉廉從青年時代就“憧憬有一天能夠走完這條流經兩個國家的大河,并寫出一部新時代的黑龍江旅行記”。為了實現這個愿望,四十多年前,他就開始做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和儲備,還利用各種機會五次行走于黑龍江的一些河段,為這部新著的創作尋找真實的感受。他在踏查黑龍江的過程中,不拘于前人的結論,獨立思考,“窺天地之奧秘而達造化之權”(李時珍語),他和他的團隊在內蒙古林區的原始森林中驅車,考察其間河流的走向,探尋黑龍江源頭的第一溪水,終于在烏爾旗漢林業局的施業區內找到了大雁河的“真正的源頭”,這里是“一片塔頭甸子,周邊是一片樹林,樹林后邊則是幾座青山。從塔頭甸子匯集流出的泉水,通過路下一根涵管淙淙流向山下的森林”,為黑龍江的源頭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黑龍江的上源是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的上源是海拉爾河,海拉爾河的上源是大雁河,大雁河的源頭是地處大興安嶺深處的興安嶺濕地保護區”。他用雙腳丈量勘察的事實,證明近年學界否定額爾古納河的上源是發源于蒙古國肯特山東麓克魯倫河論點的正確性。
作家在踏查過程中發現了這條江許多不為人知的趣事,額爾古納河這一帶的江面是波平如鏡,而到了黑龍江段則波濤涌動,這是因河道不同的地質構造而產生的。在黑龍江和松花江匯合地三江口“微波蕩漾,一抹白,一抹藍,一抹灰,變幻莫測”,成為黑龍江一道獨特的景觀。
二
黑龍江及其流域凝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著廣博豐富的史料?!稄脑搭^奔向大?!芬员简v的氣勢,在占有豐富史料的基礎上,構成了這部具有大縱深歷史空間的作品,讓人們透過已經消逝的昨日繁華,看到久遠年代的一切。在海拉爾河支流的伊敏河畔,作家講述了呼倫貝爾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游牧民族政權——匈奴左賢王庭轄地。他引用資料介紹在距今11000年前,扎賚若爾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的痕跡,“與北京‘山頂洞人’有著很深的淵源”,并認為“扎賚若爾很可能是原始黃種人遷徙的中轉站,東往朝鮮、日本前移,成為朝鮮人、日本人的祖先”,有的“由北向南逐漸散居”,“成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作家根據史料分析達斡爾族的歷史活動區域,他們在“17世紀前生活在黑龍江北部廣大地區”,有一說“達斡爾族是土著,隋唐之前就生活在黑龍江和精奇里河谷”,還有一說稱“達斡爾人是契丹的后裔,金滅遼時遷往黑龍江以北”。他在俄羅斯境內特別考察了“那乃人”的由來,原來“那乃人”是中國赫哲人的分支,“他們的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宗教禮儀、衣著服飾、民風民俗”和赫哲人一樣,“尤其在歌曲舞蹈等藝術方面,那乃與赫哲族一樣,彈奏口弦琴、跳薩滿舞、唱嫁令闊,都有北方漁獵民族特色”。
作家在作品中對于黑龍江流域的一些地名作了考證。黑龍江邊上的富拉爾基村和齊齊哈爾市的富拉爾基區是一字不差的,這是為什么?作家通過細致研究發現,“17世紀中葉江北的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內遷。達斡爾族最初多數遷至嫩江流域,后來,清政府征調該族青壯年駐防黑龍江,從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征調來的達斡爾兵丁在此駐防,所以這里也叫富拉爾基”。
三
作家還考察了黑龍江流域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飲食風俗。在達斡爾族集中的東霍爾莫津村,向村主任詢問了少數民族的節日有哪些,回答道:“滿族的節日有‘頒金節’等,達斡爾族也有‘阿涅節’‘庫木勒瑪日拜’等節日?!碑攩柕狡滹L俗時,村主任說:“有些風俗兩個民族都相同,比如餐飲里的‘八大碗’?!彼麄儊淼侥茏觥鞍舜笸搿钡睦蠀羌?,原來早先的“八大碗”只在滿族人家有,清乾隆年間被列入滿漢全席中的“下八珍”,凡是年節、慶典、迎送、嫁娶,富貴人家多以“八大碗”來宴請。老吳的達斡爾族的妻子說:“咱這邊地處北方,過年時正值隆冬,天寒地凍,為了省事,提前把‘八大碗’做好,然后拿到屋外凍一下,再拿回屋里緩一下,倒出來再塞到雪堆里凍起來。這樣,等過年或來客人了,將‘八大碗’拿回來放到鍋里,一蒸就能吃了?!弊詈笞骷乙詷O有誘惑力的筆觸寫“八大碗”就是兩個灶臺兩口大鍋,誰家要擺宴席了,“兩個鍋灶熱氣騰騰,鍋鏟叮當亂響。一碗碗雞鴨魚肉端上桌,那才顯出‘八大碗’的氣派”!
黑龍江流域是一個充滿神話的地方,尤以流傳的“禿尾巴老李”最為廣泛,作家由此談到黑龍江行船的行規,在開船前艄公都要高喊一聲“禿尾巴老李”——以保證行船的安全。
不同的地方習俗、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構成了黑龍江及其活躍在這個流域的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了不同民族的心理特質。
四
作家在寫作的過程中注重知識性,在黑龍江下游看到大馬哈魚時他寫道:“大馬哈魚是溯河性魚類,生活在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每年秋季,大馬哈魚便開始廻游上溯到黑龍江、烏蘇里江上游產卵”“次年4月,幼魚長至5厘米左右便開始順著河流向海洋游去,在大海巡游4年左右至性成熟,再沿著父輩走過的道路,回歸黑龍江、烏蘇里江……”所以,黑龍江上的漁民說,大馬哈魚是“海里生,江里死”。以此喻寫物質世界各種生物頑強的生命力,以及不可征服的意志和精神。
作家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向讀者展示了黑龍江流域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烏爾旗漢林區看到“林立的落葉松拄地擎天,地上落滿往年秋天飄落的厚厚針葉,紅一片,綠一片,像抽象畫派的畫板,讓人感到大興安嶺的雄偉壯觀”。作家以畫家般的筆觸炫耀黑龍江的美麗,“龍江三峽兩岸山巒起伏,古木參天”“是全國第二大紅松母樹林,林間有獐、狍、熊、鹿等珍貴的野生動物,還有山野菜及藥材等;幅員遼闊的大濕地,泡澤遍布,蘆葦叢生,還有丹頂鶴、天鵝、黒鶴、白鷺等十幾種珍禽”。作家在描繪這偉大的自然之中,注意把握自然現象的特征和規律,揭示“……雄偉的森林,保衛著青山綠水”“這天地就會永遠充滿綠色。人類的夢便永遠是蒼翠的、生動的、快樂的”“青山常在,就會有綠水長流”。
五
作家在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面對這條大江的同時,他所描述的黑龍江,也生動而強烈地吸引著讀者。他是這樣記敘額爾古納河的,它“在遙遠的上游連續轉了幾個大彎,十分優美、瀟灑。而在下游,河道分成兩股,夾持著一座綠色的小島,然后匯成一股激流,再流向遠方”,遇到“前面凸出的山岡便向右轉,流到右邊又撞上一山峰,不得不向左邊流去”,在此他感慨道:“大大小小的河流這樣曲折、不屈不撓地流向遠方?!边@何嘗不是對人生的感嘆?他記烏云鎮江畔,“夕陽已經沉沒山后,但天空的云彩更加絢麗”“跳舞的人依舊激情不減,跳得還非常起勁,音箱播放的音樂旋律依然撼人心魄。此刻,一聲汽笛響起,大江上駛來一艘客船,向江岸緩緩靠近,船后浪花在平靜江面劃出一條優美的弧線”,這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增強了作者的主觀情感色彩,把人融入自然并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他這樣描繪黑龍江的入???,“韃靼海峽遼遠浩渺,水天一色”“右岸是連綿的山,山越來越高,山頭也被云彩遮蓋”“遠處是灰色的天幕,低處有一層云,下面灰,上面白,白云的上面是白色的天空,一重一重”,黑龍江“水勢浩蕩、氣魄雄壯地”從這里匯入浩瀚遼闊的海洋。如此描寫渲染了黑龍江悠遠深厚的境界,賦予了黑龍江入海時刻的獨特魅力和廣闊壯麗。
這部作品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不掩飾歷史,書中對于黑龍江流域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都依照文獻典籍做了真實客觀地反映,使我們把握今天,不忘過去,警鐘在耳,踔厲奮發。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編輯,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散文創作委員會主任,黑龍江林業報社原社長、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