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書寫華人移民史的耕耘者

2022年8月,張西榮登《華人》雜志封面人物?!度A人》雜志于二十一年前在美國加州圣地亞哥創刊,是美國境內唯一一份以華人人物為主要內容、為華人讀者提供資訊的綜合性中文期刊。張西說:“一不留神,我成了《華人》的封面人物。讀者可以對封面忽略不計,關注而后即將出版的小說《唐門》?!?/p>
張西主編的《北美華人百年移民史》手繪本,填補了美、加華人移民歷史的空白;她撰寫的《華童畫華工》手繪本,被編入美國公立學校西進歷史教學大綱,幾代華人呼吁了多年的愿望,因該項目的落地而變為現實;她策劃并實施的十六個青少年公益項目,在疫情期間幫助青少年緩解焦慮;她用十八年時間,自費尋訪二戰老兵,成為人類和平的倡導者。
在北美華人二百多年的移民歷史進程中,既有深陷不同族群文化叢林的不適,也有在逆流中悲壯扎根的堅毅;既有在修建太平洋鐵路時的卓越貢獻,也有在歷次世界大戰中創造的輝煌;既有在排華時期的奮爭,也有與各族群融合的友誼。華人從踏上北美這片土地時,就自帶各種勞動技能,成為辛勤的勞動者和貢獻者。然而,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加拿大的歷史課上,無論是在小學中學還是高中的課本里,都沒有關于華人移民歷史的記載,這不能不說是個缺憾!盡管華人移民的優秀后代們都強烈呼吁要把華裔歷史寫進美國教科書,可載體是什么?要把什么內容放進教科書?誰來做這些事?
2021年7月底,伊利諾斯州作為美國的第一個州,呼吁亞裔歷史必須包含在該州的歷史教育中;馬薩諸塞州的三位議員也提議成立少數民族歷史教育委員會,用以推動亞裔歷史成為馬薩諸塞州歷史教育的必修內容;新澤西州、德克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和密歇根州等州也開始討論該不該把亞裔歷史寫進中小學的教科書。自2021年3月,張西就帶著華裔后代做“華童畫歷史”公益項目,8月28日出版了《華童畫華工》手繪本,出乎意料的是,美國馬薩諸塞州哈靈頓公立學校表示,當年就把華工內容編入該校四年級西進歷史教學大綱。


《聯合國新聞》記者專訪了張西,并于世界移民日那天刊登題為“銘記歷史――美國華裔兒童用畫筆描繪華裔鐵路勞工對社會的貢獻”的報道,文中特別強調華裔鐵路勞工為美國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
2021年9月起,張西帶著畫童們繼續繪畫《華童畫二戰》。到2022年3月,由張西撰文主編,配有二百九十幅圖片的《北美華人百年移民史》雙語手繪本正式出版了。沒有尋求一分錢贊助,張西和她的青少年團隊耗時一年,終于完成了這部從青少年視角系統性介紹華人為北美社會作出貢獻的中英文雙語手繪本。這部書出版短短數月,已被北美六十余家教育機構、圖書館及博物館收藏,許多公立學校已將其中內容納入歷史教科書中。
張西說自己不是歷史專家,僅憑興趣使然,帶著孩子們在疫情期間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更嚴謹的歷史教材,需要由專業人士和年輕人共同完成。她說自己的力量很小,只能做這一小步,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帶動作用而已。
張西憑著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憑著一份對華裔先輩的尊重,憑著一份不期而遇的歷史責任,沉下心,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做自己認定的事。
2022年5月,張西又義務培訓了三十六名“華童話歷史”演講學員,這些來自美國和加拿大十個州、省的青少年,最小的八歲,最大的十六歲,他們大都參與了“華童畫歷史”項目。培訓結束后,北美楓香文化中心為他們頒發了“社區義務講員”證書,希望學員們以演講的方式,講述他們畫筆下的移民先輩們在美國奮斗的故事。
目前,“華童話歷史”巡講團已經在馬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加利福尼亞州和加拿大的魁北克作了八場演講,好評如潮。小演講員們也通過這個項目,既學習了北美的發展史,也知悉了先輩們闖北美的艱辛,同時在雙語表達能力和自信心上都獲得了極大提升。張西希望這個項目能細水長流地開展下去。
張西移居美國后,一切從零做起,只做自己喜歡的事。2015年,她在康涅狄格州注冊了北美楓香文化中心,五年時間里,在全美各地組建了二十二個楓香話劇社,吸引一千五百多名話劇愛好者加盟,演出她原創的七部話劇,并為海內外五十三座城市的六萬多名觀眾公益演出九十六場次!“楓香話劇”現象,也被媒體稱為“美國華人歷史上的一個重大文化事件”。

其中《海外剩女》講述的是三名高學歷女性在美國打拼并面臨情感挫折而又不言敗的故事;《爬藤》講述的是天下華人家長共同的愿望:孩子升“藤?!?。各種焦慮和搞笑的故事發生的同時,也讓家長們反思,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而《金色少年營》講述的是孩子們在“爬藤”問題上與家長的沖突,到底這是誰的人生?由誰來做主?《丁龍的夢》講述的是一位身份低微的傭人丁龍捐出畢生積蓄,終于實現了在哥倫比亞大學設置“中國文化講座席位”的偉大夢想。由于每部劇都是雙語演出,吸引了其他族裔的觀眾觀看,其中不乏當地的參、眾議員們到場喝彩。
2017年,她編排了話劇《飛虎戀》,這部反映二戰期間美國首批援華飛行員幫助中國人民抗戰的故事,分別在北京、硅谷、波士頓和紐約等城市演出十四場。其中2018年9月,在紐約外百老匯的演出,她啟用了五個族裔的演員。每場演出結束后,觀眾們都起立鼓掌,顯然這掌聲是獻給二戰期間的中美友好互助精神和對戰爭的反思的。她很高興這部劇延續了華裔與美國各族裔間的友誼。
2021年11月6日,中國旅美科協總會2021科技高峰論壇暨第29屆總會年會在線隆重舉辦。鑒于作家及導演張西以跨文化的獨特力量,牽手并延續華裔與各族裔之間的友好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本屆總會年會為其頒發了“中華文化杰出貢獻獎”。這是該協會在紐約成立二十九年來,首次為非科學工作者頒發特別獎項。
都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張西在這二十年里,卻有滋有味地體驗著探索與成功的喜悅。
都說六十回家看花,七十八十等著入土。張西卻在這個年齡,開始潛心創作反映北美華人百年移民歷史的長篇小說《唐門》三部曲,這也是她厚積薄發的生命之作。該劇以淘金、修鐵路、南北戰爭、北極探險、一戰、二戰和排華期間的權益爭取為大背景,講述一個華裔家族的三代人在沉默中生存、奮斗、扎根并奉獻于美國社會的波瀾壯闊的傳奇故事。
張西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封山之作。張西的身體健康意識已經覺醒,她越來越喜歡簡約的生活,每天花時間進行有氧運動,調整飲食結構,遠離名利場,保持內心安靜,在愉悅中生活和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