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船出太平港
作者簡介:
鄭建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二級作家,福建省朱子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獲得林語堂文學創作獎,福建省第二十九屆、第三十一屆文學獎,福建省第八屆百花文藝獎,中宣部“中國夢”文藝作品征集一等獎等。

建于鄭和下西洋馬六甲官廠原址的鄭和文化館 攝影/魯虎
小雪節氣前幾日,我們來到太平港。為了俯瞰港區而登上南山的一行文人,身著短袖猶嫌炎熱,來自北方的幾位作家說,他們的家鄉此時正在下雪呢。顯然,太平港與江蘇太倉的劉家港相比,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睹魇贰份d:“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边@是史書中對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記載。在精通番語的下西洋參與者費信、馬歡、鞏珍留下的《星槎勝覽》《瀛涯勝覽》《西洋番國志》等寶貴的地理著述中,也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信息。費信在《星槎勝覽》中對鄭和率領船隊第三次下西洋的記錄十分詳盡:“永樂七年己丑,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等統領官兵,駕駛海舶四十八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是歲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边@里兩次提到的“占城”,在今天越南的中、南部。航海家鄭和的海上遠航活動,發生在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首次航行始于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船隊航行至婆羅洲(加里曼丹島)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謂“西洋”,因此稱作鄭和七下西洋。

福建長樂一面依山,三面臨海,每年從十月至次年三月間,多刮東北大風,閩江口風力強勁,通常在五六級甚至七八級以上,這正是船隊開洋所必須具備的氣象條件;加之太平港與太倉港相比距離“西洋”更近,可以高效利用東北季風,云帆高掛,晝夜星馳,快速抵達目的地,造訪更多番國,因此,大明舟師選擇了太平港。鄭和七下西洋的船隊,無論起于南京寶船廠,還是太倉劉家港,每一次都是到福建長樂的太平港駐泊,整訓、補給、招募船員、祭祀海神,短則二月,長則近年,等候東北季風到來時,揚帆開洋。明弘治《長樂縣志》載:“太平港在縣治西半里許,舊名馬江。本朝永樂中遣內臣鄭和使西洋,海舟皆泊此,因改名?!编嵑痛犆看务v泊太平港,在長樂縣衙前的十洋街駐扎,并于此設水師轅門,伺風開洋。當時長樂的人口僅六萬,鄭和在二十八年的時間里七下西洋,計十九萬人次逗留長樂,官兵絡繹不絕,熙熙攘攘,讓昔日安靜的十洋街,像太平港的潮水一樣沸騰起來。海外各國王公、使節、商人隨鄭和舟師返航來到中國,在此登岸,十洋街涌動著不同膚色和語言的人流,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遠航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遼闊水域,開辟的主要航路有四十二條,拜訪了東南亞、南亞、阿拉伯、東非等三十七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南抵達爪哇(今印度尼西亞)、最西到達東非的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最北駛抵紅海的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幾乎跨越地球的三分之一。鄭和下西洋打開了中國通往歐、亞、非大陸的海上通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無疑是巨大而深遠的。雖然我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不陌生,但真正走近它,還是在進入太平港這一刻。佇立在南山三峰塔(即圣壽寶塔)下向遠處眺望,但見浮峰、六平、首石、鶴嶺、董奉等一座座青山列陣如儀,重重疊疊環繞于太平港四周,它們像巨人一般挽起臂膀,組成堅固的屏障,把夏秋季臺風抵擋在港外。這座高聳于南山之巔的宋塔,也是一座航標,當海船沖破驚濤駭浪見到它時,水手們都會興奮地高呼:“太平港到了,中國到了!”我們一行人所處位置前方的西北面有上洞江,東北面有下洞江與閩江貫通,船隊可以同時從這兩個江口順潮進出太平港,通行效率極高。太平港真是一個理想的泊舟良港,除了避風、出入方便外,水深、港闊也是其優勢,港區東西寬約五公里,南北長約十公里,水域面積漲潮時達十五平方公里,退潮時約有十平方公里。太平港雖是潮水港,但水源來自閩江,距五虎門入??诩s三十公里,漲潮時海水如墻擋住并反推閩江水,使之回流太平港,從而保持淡水港的優良水質,保證船隊有充足的淡水供應。如今,已看不到煙波浩渺的水域,昔日寬闊的港灣早已淤積成濕地,最后形成一塊開闊的平原。最近二三十年,這片平原上立起了鱗次櫛比的樓房,太平港消失了,檣帆林立的壯觀景象只能靠想象去填補了。
鄭和首次下西洋時三十四歲,由艨艟巨艦組成的浩大船隊,承載著兩萬七千八百名壯士,相當于五至十艘現代航空母艦的人員配置,“高檣到處旌麾列”,威儀隆盛,開啟了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國航海家的這一壯舉,比西歐航海家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發現新大陸早了近百年。鄭和率領龐大舟師開洋,當然離不開季風,但僅靠自然界制造的東北季風肯定不夠,還必須有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強勁季風作為后盾。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日益發達,元末江南地區海船建造業已初具規模。朱元璋經歷三十余年勵精圖治,農業經濟得到恢復,手工業方面也比前朝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我國對西洋的沉香、乳香、龍涎香等香料,蘇木、沒藥、胡椒等藥材,象牙、犀角、玳瑁等珍寶,也有較大的需求。在國內經濟獲得良好發展之后,拓展海外交通和海外貿易成為當時十分重要的國家戰略,明代初期便建立起大規模的官營造船業,為走向海洋打下了基礎。明太祖時期的外交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但是邦交理念有所不同,提倡與藩國建立友好關系,“不侵占”周邊國家,并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征之國”的名單,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的理想、和諧的世界秩序。在“靖難之役”中奪得皇位的朱棣,為了洗清“篡逆”之名,決心直追漢武唐宗,開創千秋勛業。他意欲改變朱元璋以來的海禁政策,銳意溝通域外國家,宣德化、柔遠人,積極開拓海外貿易。這種帶有濃厚皇權色彩的政策“季風”,才是大明舟師開洋的最大驅動力。

從史料獲悉,在鄭和史詩般大規模下西洋之前,明成祖朱棣已經為這一壯舉進行過預熱,曾經派遣尹慶于永樂元年出使古里、滿剌加(當時尚未建國),于永樂二年出使爪哇和蘇門答臘。在鄭和下西洋初期,又御駕南征安南,將其納入明王朝版圖?!翱たh安南”之后,明朝從陸路近可制占城、遠可控滿剌加,為鄭和下西洋活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鄭和被明成祖委以重任,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年輕時就從侍燕王朱棣,智勇雙全,知兵習戰。在“靖難之役”中助王有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不少人把這個內官監太監當成宦官之職,那可是天大的誤會。明代內宮和外廷各有一套辦事機構,都直屬皇帝指揮。永樂朝設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十二監有司禮監、內官監等,主管頭目稱太監,以下稱少監、監丞、典簿等職。當時鄭和為內官監頭目,是燕王的股肱之臣。至于鄭和下西洋的起因,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明成祖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國自居,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此舉符合“通好他國,懷柔遠人”的中國傳統政治理念,但也不乏“耀兵異域”秀肌肉的成分,即所謂的內圣外王、恩威并施。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前鐫刻的《天妃靈應之記》碑云:“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噬霞纹渲艺\,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庇纱丝梢?,宣揚威德說的可信度較高。另一種說法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下南京時,建文帝朱允炆火燒皇宮,不知所蹤,有人稱他亡命海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是出于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還有軍事目的說,認為大明舟師下西洋,是為了聯絡印度抗擊帖木兒帝國而采取的行動。除此以外也有其他多種說法。但更多意見認為,鄭和下西洋重在宣揚德化,在總體保持和平的同時,也使用武力打擊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干剌,懲治海盜陳祖義,并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明王朝從而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發展睦鄰友好關系,這種政治秩序是基于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總體上是非侵略性的。鄭和豐軀偉貌,博辯機敏,軍事謀略超群,下西洋活動展示了大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實力,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規模大為擴展,這種朝貢體系是非霸權的強國國際政治體系。因此,鄭和被視為和平使者。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也宣稱: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遠涉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去的是茶葉、瓷器、絲綢、工藝,沒有侵占別國一寸土地,帶給世界的是和平與文明。

鄭和七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政治色彩濃厚,自然忽略經濟實利,有“厚往薄來”之說。明成祖朱棣對藩國“赍幣往賚之”,對外邦朝貢者亦慷慨賞賜,耗費銀兩達六百萬兩,還不包括對官兵的嘉獎,嚴重消耗了國庫儲備,造成遠航難以為繼,引發帝國恐慌。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明成祖命鄭和前往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巨港),賜施進卿之子施濟孫官印和官服,令其接替已故父親的位置。這年七月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后調整了先皇的擴張政策,對內采取措施減輕民困,對外進行戰略收縮,宣布停止下西洋。兩年后,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再度取消海禁,所以才有鄭和第七次遠洋航行。對于此次遠航,明朝祝允明《前聞記》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龍灣開舡,……二十一日到劉家門,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長樂港,……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二十四日到占城……”三十四歲以后,鄭和主要從事外交工作,常年搏擊風浪,奔波于茫茫大洋,遠離內宮權力集團的核心,以致司禮監的權力超越了內官監。從第六次下西洋回國,時間已過去六年,具有國際眼光和胸懷的永樂皇帝對國內外的政治影響力也正在消失,鄭和苦心經營,努力回歸權力核心,此時又命這位花甲老人下西洋,他是不是有過猶豫?國家利益高于一切,鄭和于宣德五年(1430年)在南京守備太監任上,毅然接受使命,第七次下西洋。但令人悲痛的是,這次遠航成了他的不歸路,三寶太監再也看不到三峰塔這溫暖的航標燈,永遠回不到太平港,回不到南京了。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積勞成疾,卒于古里國(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一帶),享年六十二歲。南京牛首山南麓的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只和海員最多、時間最長的海上航行,這一壯舉離不開社會各方面形成的合力季風推波助瀾,為遠航聚積能量,否則,難以實現一帆風順,遠涉重洋。統領大明舟師航海的副使太監王景弘是福建人,船隊選擇駐泊太平港伺風開洋,與他有很大的關系。王景弘熟知閩人有以海為田的意識,“習于斗水,便于用舟”,大海是閩人的生存、發展之路,甚至是避難之所,發生逃避朝廷追捕而下海為寇的事例并不鮮見,因此,西洋異域對于他們來說,一點都不神秘。因為閩人的航海經驗豐富,早已熟練掌握水羅盤和牽星過洋等導航技術,鄭和舟師自然要大量聘用閩籍火長、舵工、班碇手、水手、木匠等技術人員參與下西洋活動。學者研究表明,《鄭和航海圖》其實就是閩人航海技術的總結,圖上有些地方,鄭和船隊并未到達。事實證明,鄭和與王景弘選擇太平港駐泊是正確的。宋、元時期,福建造船業在全國首屈一指,朝廷使船多為福船或按福船制造,“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即便浙江自行制造福船,“必往閩中買料”。閩江為福建最大的河流,上游有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支流,中下游有尤溪、大樟溪等河流匯入,幾乎把閩西北與閩東南連接起來,有利于舉全閩之力為下西洋服務,滿足下西洋的補給。船隊駐泊太平港的補給,除了生活物資,當然也包括艦船的維護和制造?!堕}大記》的記載可以證明:“永樂七年春正月,太監鄭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艦于長樂?!币部梢栽凇睹魈趯嶄洝分械玫阶C實:“永樂元年五月辛巳,命福建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辈Ⅻc明準備下西洋之用。閩江上游物產豐饒,沿海閩人以海為田、以舟為家,多水手船工,還有海神媽祖的保護,無疑是助力下西洋的另一股季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駐泊太平港伺風開洋期間,對歷次下西洋的目的、意義、經過和成果進行回顧總結,鐫刻成碑,并把即將起航的第七次遠航任務也記載于碑文中。這方立于天妃宮內的《天妃靈應之記》碑,于1930年在南山出土,碑刻全文1177字,是考證鄭和下西洋最具權威性的實物史料之一。
今天,海洋文化采風團的作家們就是站在這座南山上,俯瞰昔日的太平港。鄭和史跡陳列館的工作人員為大家指點遠方上、下洞江的位置,五虎門的方向,以及環列四周的一座座大山的名字……永樂十年,鄭和因前三次下西洋皆受到天妃媽祖庇佑,遂奉請朝廷在南山興建天妃行宮,當年落成。此后歷次航海在太平港伺風時,屢屢祭祀海神,把平安下西洋歸功于媽祖的保佑,這也是《天妃靈應之記》碑名的來由??上戾袑m在抗日戰爭中毀于戰火,鄭和史跡陳列館就是建在行宮舊址之上,這也算是對無法挽回缺憾的一種彌補。如今,那方寶貴的石碑也保存在陳列館里,成為鎮館之寶。我們在南山游覽了許久,一位作家說想寫一首詩,還要找一找感覺,于是又繞著三峰塔轉了一圈。此刻天空陰沉下來,飄起了毛毛細雨,但依舊炎熱,沒有一絲風。此時恰好是盛行東北風的季節,卻不見一點刮風的跡象,看來鄭和船隊伺風開洋,在太平港駐泊短則二月,長則近年,此言不虛。
我們依依不舍告別南山。下山的石板路是近幾十年鋪筑的,有點濕滑,但與鄭和當年行走的山道相比,已是坦途。開拓者都具有冒險精神,航海家鄭和就屬于這樣的人,在十三世紀初就走向前人未涉足的地方,在印度洋、在西太平洋留下中國人的腳??!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壯舉,對長樂的影響無與倫比,十洋成市,帶來文風昌盛。誠如民國二十五年時任長樂縣縣長的孫中山女婿王伯秋所言:“舟師于此集合,船舶于此修造。其未發也,必赍中土之產物,以遺遠人。其既歸也,必攜海外之珍寶,以獻邦國。其影響長樂經濟、實業、文化,與夫遠大也?!币虼?,當地人民對鄭和無比崇敬和愛戴。民國二十六年,沿著太平港畔新辟一條道路,名為鄭和路;1984年,在天妃行宮舊址上興建鄭和史跡陳列館,南山公園更名為鄭和公園,我猜想腳下這條石板路,也屬于那個時候的工程;2003年,開始沿著閩江口南岸修建鄭和廣場……六百多年過去了,滄海變桑田,雖然太平港消失在歷史煙塵里,但更多的軍港已傲然屹立在祖國漫長的海岸線上。陳列館里有一艘鄭和寶船模型,我凝視著這艘按照1:85復原的九桅十二帆福船,好像看見鄭和背風站立在船頭,雙目炯炯,堅定而自信。他專注地眺望前方波濤洶涌的海洋,頭頂的龍旗在強勁東北季風的吹拂下獵獵飄揚。他的身后是太平港,是南京,是大明江山,是泱泱大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