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陣

官方微信

掃碼訂閱

掃碼開票

雜志內容

致敬國門:從龍虎閣到集安

微信圖片_20201023101002.jpg

龍虎閣,位于琿春市防川景區中、俄、朝三國交界處,琿春,在金語是“邊遠之城”之意,這座建筑在邊境的堡壘式建筑,共12層高64.8米,仰視蒼穹,巍峨矗立,寓意中華邊關龍蟠虎踞不可摧也。登上頂層,眼簾盡收“一眼望三國”的景色,然出??谠瓕僦腥A,早已失之而不可得,故游人登而多“望海(口)興嘆”!其實何止一個出????在屈辱的年代簽訂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失去的是1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心中的隱痛真是不可名狀!風拂于面,一江蜿蜒,眺望粼粼碧波,令人憑欄感慨。

下得龍虎閣,一層內有琿春的歷史沿革展覽,其中一大幅兩個條約失地范圍圖,仰觀許久,心中仍是不可名狀!一層內還有一尊石刻,是清末儒將吳大澂的篆書“龍虎”大字,凜然之氣拂面而來。這幅字是他在圖門寫下的。光緒六年(1880),受命協助吉林將軍銘安督辦寧古塔、琿春等東陲邊務整頓八旗,建立靖邊軍14000人。創建圖門江、松花江水師營,修筑東、西炮臺,購置克虜炮20尊、格林炮4尊,以防御沙俄入侵。手創生產槍械的吉林機器局,屯儲來福槍、毛瑟槍等共8000支。并移民墾荒,修筑寧古塔至吉林省城達600公里大道及北、東線道路,建橋百余座及多處驛站,目的都是為增強邊疆防務。光緒十一年至十二年(1885~1886),以三品卿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會辦北洋事宜大臣身份,與沙俄勘界談判,據理力爭,重簽兩個條約,補添界碑,爭回黑頂子領土和圖門江航海權,是有功于中華的愛國將領。他還于琿春長嶺子中俄邊界建銅柱,自篆句銘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真是黃鐘大呂振聾發聵,豪邁之情令人振奮!他后請胡開文制銅柱墨留為紀念,這在今天是洋溢著愛國情懷的珍貴文物??上с~柱早已被沙俄竊走,一腔激烈竟不可再見于天地之間?!褒埢ⅰ倍质撬c沙俄談判前所書。而且在談判期間,他寫下多幅“龍虎”二字,可見在抒發激蕩于胸中的磅礴之氣。據說在今琿春市區也有龍虎石刻、五角碑亭、他的石像、紀念館等,是琿春人民為紀念吳大澂而建,可惜行旅匆匆,不能前去瞻仰,是為一憾。吳大澂對圖門是很有感情的,正史所載只是大概,地方志載他曾五至琿春。他寫過一首勘界紀事詩贈友人,后四句為:“舊事思量紀龍節,新圖商榷定鴻溝。國恩未報歸程遠,敢把閑情寄白鷗”,字里行間可見抒發愛國之情的流露。

微信圖片_20201023101107.jpg

吳大澂的愛國精神是貫穿其一生的,光緒九年(1883),曾奉詔赴朝鮮處理甲申政變,堅決抵制日本侵略朝鮮和覬覦中國的圖謀。光緒十三年(1887),任廣東巡撫,奮力抵制葡萄牙強占澳門香山七村的侵略行徑。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起,他在湖南巡撫任上,請纓“奏請統帥湘軍”與日寇作戰,次年初率新老湘軍二十營出關,反攻海城,但因他的職銜是“幫辦軍務”,無法指揮其他部隊,麾下湘軍將領多“誆怯不前”“相率而退”,再加上他過于輕敵,“湘軍力戰而敗”,他憤欲自裁,被部下格阻。隨即被朝廷以“徒托空言,疏于調度”,先革職留任,三年后又革職永不敘用。這極不公正的嚴厲處分,將他的愛國功績一筆抹殺?!坝啦粩⒂谩钡纳现I說吳大澂“居心狡詐,言大而夸,遇事粉飾,聲名惡劣”,這完全是一派胡言。讀至此,真是不由不為吳大澂傾一腔不平之氣。

《清史稿》本傳對吳大澂的一生功績基本如實書寫,品行“尤以勤廉著”,但在傳后卻也說他“而好言兵,才氣自喜”,不免前后矛盾。吳大澂其實是得罪了西太后,“時詔修頤和園,大澂復言時事艱難,請停止工作,疏入,留中”。后來又為醇親王疏請“稱號禮節”,惹得西太后震怒,“幾得嚴譴”。更深層的原因是他與維新派翁同龢、張之洞等一干人交往密切,恐怕早已引起西太后注意。所以他被革職后,聞《馬關條約》簽,義憤填膺,去電姻親張之洞,愿變賣古董書畫以充賠款,張回復“竊謂公此時不可再作新奇文章,總以定靜為宜”,這是警告他不可再引起西太后注意惹禍上身。

微信圖片_20201023101034.jpg

吳大澂豈是“言大而夸”?《清史稿》稱贊吳大澂“治河有名”,確非虛譽。他不僅是儒將,還是治河名臣。同治七年(1868)中進士,授編修。出為陜甘學政。曾辦理賑災事務,受到保薦。他對治理黃河有過貢獻,形成“固灘保堤”的治河方略。他提倡用新法測量黃河,完成《御覽三省黃河全圖》并以署理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之職,主持日夜趕堵決口,終致合龍。并首創用水泥加固砌筑磚石壩。他博學多才,舉凡金石、書畫,尤擅篆書,蔚然成家。據說他洋槍槍法極準,并著有《槍法準繩》,如“練槍之法有四:要眼明、手穩、心細、氣平,兼此四者,方有進益”,以現代射擊眼光來看也是很正確的。說他“好言兵”者,看來未讀過他的這部軍事操典著作吧?吳大澂是清官,《清史稿》本傳說“罷官后,貧甚,售書畫、古銅器自給”,晚景頗凄涼,68歲逝于故里蘇州。大畫家吳昌碩,曾隨甲午從軍掌書記文書職務,二十年后,他還寫詩抒發隨吳大澂從軍豪壯之情:“昨夜夢中馳鐵馬,竟憑畫手奪天山”!

吳大澂與清流派鄧承修、李秉衡勘定廣西邊界,曾紀澤中俄談判爭回國土劃界權益,薩鎮冰、黃鐘瑛收復東沙群島(1909),皆是清末值得稱頌的功績,歷史自當銘記而不湮。

登龍虎閣時,披襟四望,云疊如壘,秋風吹骨,想起清末黃遵憲至香港寫下的詩句:“登樓四望皆吾土,不見黃龍上大旗”,愴然不能自持!即口占小詩以抒心緒:

眺望蒼茫出???,

天低風蕩此登樓。

名將留鐫龍虎字,

波光云影見漁舟。

出圖門后,又沿長白到臨江、集安三個國境口岸,行程共3400公里,一路迤邐,感慨良多。吉林的秋日是最美麗的季節,山青水碧,草木蔥蘢。那三千多公里長的江波在秋陽的映照下,愈加如畫如詩。而去這兩地國門,又有與登圖門龍虎閣截然不同的強烈感受,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步履咫尺的臨江鴨綠江中朝國境大橋和集安國境鐵路大橋,那一行行鐵血凝成的數字令人震撼于心:

志愿軍35萬兵員于臨江大橋入朝。由此橋運回傷員達15萬人。

1950年8月,美軍數十架飛機侵臨江,向大橋和臨江火車站轟炸?,F還可以見到橋梁鐵架上的眾多彈痕和殘留彈孔。

集安國境鐵路大橋,于1950年10月11日起,先期渡江建兵站,16日,42軍124師一個團渡江秘密偵察,19日開始,38、39、42、50、20、26軍42萬余兵員,擔架隊17萬人,云集過橋入朝。運回傷員則達18.2萬人!

走上大橋,腦海里浮現出志愿軍傷員的數字,那些數字鐫刻下了中華兒女為保家衛國,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在橋上盤桓,作詩一首抒慨:

巡邊屈指兩千里,

凝目界碑百感生。

猶憶大軍橋上過,

彈痕依舊曝秋風。

記得在龍虎閣上,曾凝眸江上一條船緩緩劃開碧波,云光相映之下,是那么寧靜和諧,思緒聯翩,這怎能不令人百感而生呢?怎可忘懷那處處斑駁的彈痕和無數為保家衛國而犧牲的烈士?

微信圖片_20201023101042.jpg

國旗,國門,界碑,界樁,界河,是祖國大好河山的銅墻鐵壁,是志士先烈百折不撓鑄成的鐵血藩城。炎黃子孫無論祖國的土地陰晴圓缺,都會深情的注視她,熱愛她,更會永遠懷念為金甌的完整拋頭顱灑熱血的先人先烈!開疆拓土的先人是英雄,捍衛疆土、收復疆土的志士先烈同樣是英雄。江山永固,英雄流芳。愿我們后人的心中,將永遠矗立著追憶先人志士和先烈的龍虎閣——那般雄偉屹立的豐碑,傲視蟠踞,千秋不磨!


不卡在线播放无码_嘿咻嘿咻高潮免费观看网站_2021国产精品无码视频_国产九九精品视频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