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僑批業的輝煌歷程

1927年,許經權美南信局住安海關帝宮邊

1930年,安海民生信局分局住安海下墟巷
安海古名“灣?!?,這是由于安海的海港彎曲之故。北宋開寶年間,唐安金藏之后安連濟居此,易灣為安,稱安海。以后,關于安海名稱的由來,都沿襲此說。明朝稱“安平鎮”,清朝復稱安海。歷史上的安海港憑借港灣深闊,交通發達,物產豐富,商人善賈等優越條件,形成了一個很有特色的地區。安海鎮位于晉江市西南部圍頭灣內,在泉州城南二十余公里瀕海處。扼晉江、南安兩縣的水陸要沖,依山臨海,海灣曲折,海面開闊,風浪小,是宋元時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和避風良港。明代何喬遠在《閩書》中說:“安平人經商行賈,力于徽歙,入海而貿夷,差強資用?!闭f明了安海有海外貿易的傳統。海外貿易的興起,使安海商業大為繁榮,安海港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機會,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私商港口。安平商人自明清以來就活躍于海內外,東南亞是他們從事商業活動的主要地區。伴隨著貿易的發展,安海華僑出國甚早,“據族譜資料統計,明萬歷崇禎年間,安海僑外者有46人,其中旅居菲律賓呂宋島者則有43人”,其后出國者日眾。內陸的海外貿易衰弱以后,移民興起,安海的華僑紛紛前往東南亞謀生,以經商為主,其中,菲律賓的華僑華人最為集中,多活躍在宿務、馬尼拉地區。當時中國弱勢,貿易地位下降,移民潮興起,華僑數量急劇增多,安海華僑分布于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隨著貿易活動的頻繁往來,華僑華人寄回養家費用增多,引發了僑批業興盛。作為溝通橋梁的僑批不僅用于寄回家用、寄托思鄉、關注家人情況,也用于匯報海外生意經營情況等。
很早就有“水客”溝通安海華僑與國內親人的聯系,他們可以幫“新客”買“大字”辦理移民手續,買船票、直到海外時再安排住宿、找工作等。在等船到來時,一般安排住在廈門的客棧。在戰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水客”也可受托帶錢款和物品到家鄉,收取一定手續費。專業經營僑批業務的僑批局至清末才出現。當他們看到經營僑批業甚為有利時,就兼做“水客”,攜帶批銀,有的進一步擴大規模,多雇傭人手開設僑批局。其時,安海最繁榮的商業區集中在下墟巷和石埕街,僑批局也大多開設于此處,以便開展業務。同時,安海作為繁榮的商業市鎮,資金流動充裕,僑批局開設在這里,資金周轉調劑也比別的地區方便,這也是安海僑批業能發展的不可忽視的條件。
安海僑批業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時期:
(一)清代及之前的時期(1911年之前)
1840年廈門開埠,安海和廈門關聯東南亞之間的經濟人口流動隨之增長,僑批業務進入了繁榮時期,鄭順榮批館即是這個背景下安海最早的批信局之一。其創辦者由走遞文書而開設的民信局,進而發展成為接受僑批銀信的僑批局。鄭灶伯、鄭貞伯兩兄弟于同治十年(1871年)開設鄭順榮批館,批館設于安海興盛境街,收發泉州、安海一帶的僑批,其業務兼收代轉銀信,后因遭匪徒搶劫而倒閉。

1927年,許經權美南信局住安海關帝宮邊
繼鄭順榮批館之后而開設的捷鴻信局,于清光緒廿四年(1898年)四月在下墟巷后開張,其股東五人:衙口鄉人施承福,泉州城內人吳維碧、施九守、吳維純,安海人許昭恒。許任捷鴻信局經理,后又有許榮昌、曾如山兩股東加入。這家信局以收派南洋各屬地僑批為主,兼營臺灣和晉江內地民信業務。四年以后,因股東之間發生矛盾,改組為如鴻信局,許榮昌退股,其余股東仍舊。故另聘曾教甫為專職經理,泉州、安海和廈門的經理沒有變更。
(二)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國成立時(1912—1949年)
辛亥革命勝利后,海外華僑與國內親人的通信、寄款等聯系更加頻繁,安海僑批業也隨之興盛起來。這一時期的前一階段在安海的主要僑批局有:
恒記信局:設在城隍宮街(今中山中路南段),后遷玄壇官街,為原捷鴻信局安海局經理許昭恒創辦。其創辦初期僅收安廈行情僑批,后接受南洋各地華僑銀信。在歐戰期間,業務逐漸發展,好年景時派送僑匯近400萬元,超過同期天一信局在安海的營業數,成為與天一齊名的閩南三大信局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捷鴻信局從1898年一直經營到至少1931年,我收集了一封1931年從南安寄到馬尼拉的回批,批封背面蓋印戳“廈捷鴻分局住安海水頭合長春內”。
源美信局、捷興信局、鴻順信局、鴻安信局、捷順安信局、美南信局、民生信局等是上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主要的僑批局。其中,美南信局是當時規模較大的信局,在安海關帝宮邊,是晉江檀林鄉人許經權創辦,經理許遜猶。初開時資本5萬元,專營呂宋批,在鼓浪嶼設有美南信局,據說,在數年內獲利十多萬元,每年營業額百萬元以上,最后因結算虧空而收盤。
在1925年恒記收歇后,繼續出現的有:
三美信局:在下墟巷,店東為馬甲人吳祥插、吳祥繳,祥插初為恒記信局信差,分送晉北一帶僑銀信;祥繳初為天一局信差,后經營客棧業。其初在安海是交由浦邊鄉吳馭嶺代理,后來到下墟巷設局,所收代理各屬批款是先填送后領款的。三美業務發達時,每年派送銀信近200萬元。

1927年,許經權美南信局住安海關帝宮邊

天一信局安海分局住安海石埕街

1930年,安海民生信局分局住安海下墟巷
晉江東石檗谷鄉黃秀烺在馬尼拉開設的炳記行是匯兌業的龍頭,炳記行是當時菲律賓的一家大公司,不僅經營土產,而且經營菲律賓與福建之間的匯兌業務,在廈門設有分行,是當時名列前茅的錢莊,一些僑批局的款項通過炳記行調撥到國內。
晚清著名“水客”郭有品創辦的天一信局,民國時期在安海石埕街開設分局,經理為郭炳昆。主要經營東南亞各國僑批業務。天一信局為閩南地區的著名大局,在海外8個國家設24家分機構,在國內設10多家分支機構,在安海設立分局。是一封從南安寄到馬尼拉的回批,因為這批僑批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所以從皮中落款的“甲”判斷該批是1924年甲子年寄出,符合天一信局在1928年倒閉的時間限定。該批的背面蓋天一信局的戳“天一批郊泉安勢信銀設在安海石埕街理發分批交大銀概無取酒資又無甲小銀”。把其經營地址和信用承諾都表達非常清楚。因為在新年期間寄出的,所以特地選用印紅色“慶祝新禧”的批封,比較罕見。天一僑批局的印戳非常有特色,除了上述的,有關安海的還有兩種,其一內容為“本館交大銀無工資若是被取或甲小銀祈注明來示本局愿加倍返還貴家絕不食言安海天一局啟”、其二為“郭有品天一批郊晉南惠等處信銀設在安海石埕街理發分批交大銀無取酒資無甲小銀”。在我所見過其中的后面這種印戳曾出現在1922至1925年之間的僑批封上,說明了當時安海天一局的業務涵蓋晉江、南安、惠安。
這一時期先后在安海開辦的僑批局達13家,包括源興信局、錦昌信局、正大信局、大通信局、謙記信局、友誼信局、太平洋信局、德盛信局、民生信局等等。1938年,廈門淪陷,一些在廈門經營與泉州相關聯業務的僑批局遷到晉江的安海,另外一些遷到鼓浪嶼,繼續開展業務。上世紀30年代,美南、大通歇業。太平洋戰爭期間,僑匯斷絕,僑批業完全停頓,僑匯斷絕,安海僑批業亦隨之停頓。這4年多的時間內,僑屬們挨過了生活最困難的歲月。

1930年,安海民生信局分局住安海下墟巷
僑批業直到日本投降幾個月后,才又恢復發展起來,并進入一個新的高速發展的時代,僑批局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僑批業蓬勃發展,原有信局紛紛重新開業,不斷有新信局開業。因為太平洋戰爭而中斷的僑批業務重新發展,給無數的華僑家庭帶來久違的經濟來源。安海新開業者有:嶺記信局、崇成信局、南通和記信局、同興信局、大成信局、全安信局。
嶺記信局設在下墟巷,為安海的浦邊人吳馭嶺創辦。吳原為三美信局經理,三美倒閉后自己開設嶺記。他先與其他信局在印尼泗水開業,以后又陸續在菲律賓等地設立分局。由于經營有方,業務蒸蒸日上,成為后起之秀。
1945年到1949年的這一期間是國內戰爭時期,時局動蕩,雖然貨幣不斷貶值,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但因太平洋戰爭而中斷4年多僑批業恢復,南洋各埠華僑紛紛向國內親人寄批、匯款,給僑批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廈門、泉州、安海各局都晝夜不停地辦理,信差足跡踏遍閩南大小僑鄉。而且因為匯率波動頻繁,波動幅度大,一些信局急功近利,加入了炒匯,有時炒匯所得遠遠超過僑批業務本身的收入,但也帶來極大的風險,一些信局因此倒閉。
(三)新中國成立后
1949年,泉州、廈門相繼解放,僑批業務持續展開。新中國建立后,金融市場逐步恢復穩定,幣制統一,僑批業經過改造,業務上由中國銀行指導,經營范圍與郵政部門得到合理解決,界線劃清。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匯,鼓勵僑眷多向海外親友寫批溝通聯絡,要求僑批局做好服務工作,將僑批盡快送到僑眷手中,收集回批盡快集中寄到海外。
上世紀50年代初,泉州地區各信局陸續復業,安海僅剩源興、光大、正大、崇成、德盛、南通和記、全安七家,僅存信局的業務也今非昔比。此時,僑批局多數虧本,只有個別盈余,如源興、光大。1951年,為扭轉局面,“正大、德盛、崇成、南通和記、僑通等五家聯營,簡稱‘五聯’。繼后合興再加入為‘六聯’。1957年設僑匯聯合派送處,除‘六聯’外,再加入光大、源興、金淘、華成、連華、泉安、南興、大成、協興等十家,簡稱:泉聯派送機構。在泉州有總處,廈門有分處。晉江和南安分設泉州、安海、石獅、金井、詩山、梅山、洪瀨、溪尾等九個站”。除直接國外的匯兌信局外,幾十年來紛紛發展起來的僑匯業,已經基本上結合成一個大集體了。
國內的僑批業從水客(客頭)再到僑批局最后歸屬于銀行的經營發展軌跡,安海的僑批業發展方向也是如此。在安海先后開辦的25家僑批局,專門經營菲律賓業務的有10家,兼營菲律賓業務的有12家,只有3家專營其他國家和地區。經營菲律賓僑批業務是安海,乃至晉江僑批局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