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矩陣

官方微信

掃碼訂閱

掃碼開票

雜志內容

從護城河到地壇的漫步

很喜歡北京的家,雖無豪門深院,亦非典雅闊綽,不過是一幢普通居民樓里的民居單元,然其京都一角的位置卻讓我著迷。出胡同口南行千米許,就是國子監、孔廟、雍和宮——這將近五百年前自然形成的宗教、文化風景帶;出胡同北走千余米,就來到北二環護城河。我稱它為護城河,其實是就其地理位置而來,在那些文化詭異又尷尬的年代,早已沒了河更沒了水,只是到了意識到環境和故都文化時,才重新疏通了河道,放入了清水,兩岸移古柳、植新柳、栽菖蒲、種花草、筑亭臺……十來年功夫,已是楊柳依依,河水漣漣,亭榭幽幽,菖蒲繁茂。走到這里,常常喚起少年記憶:當時剛入中學,看到殘破的城墻,枯窘的護城河水,總不免有種落寞之感,特別到了秋天,碧云天下,鴿哨傳來,更升起種種無名憂傷……或許是歲月磨蝕,如今,那些少年悒郁無名憂傷早已退往白發后面。

白發人想白發事,除了想養生、想健身、想少為黑發人添麻煩外,常常因為終日坐擁孤樓,很想見人、見綠、見地上萬物,于是,一年四季,每到黃昏或入夜都要下樓去護城河邊漫步。這很有效,見球場上年輕人的騰躍投籃、見一群群廣場舞者的舞步、見漫步長走的同類,我就知道:我還活在人間,人間生命是如此斑斕鮮活!自然,天天想念的還是河邊風景,特別到了春天,那里的景色一天一變,日日不同:河水日夜流淌,柳枝由嫩黃到鮮綠到翠枝飄拂到枯枝無依,于是,不能不生出種種詩韻:

“一溪春水竟如藍,新綠柳絲碧似煙;倚欄坐看春色好,山桃搖曳映玉蘭?!?/p>

“一溪春水綠,燕啼與鶯歌;柳潤鵝黃淺,細草舞婆娑?!?/p>

入夏又是一番風景,陽光高照,河水豐沛,成行成陣的河邊柳臨風飄灑、恣肆汪洋,走在沿河小路上,往往錯覺為沿柳廊而行。

秋天則又不同,雖依舊河水清清,卻加入了幽幽蟬鳴,日漸萎黃的柳枝也已青春不再。

微信圖片_20200921151142.jpg

最難將息是冬季,不下樓走走?已成日常習慣,更怕身體萎縮,于是照常走下樓去,寒風呼嘯中直奔護城河。彼時,水不再流,柳不再飄,惟見入夜后的滿目冰河,想著近年來歷史文學創作的種種感觸,與眼前風景何其相似。

久之,對這條小河及其周圍的一切,我的確生出了種種說不清的情愫,有時將它當成調皮的孩子,有時將它當成知心的朋友,有時將它視作了然一切的歷史老人,可以逗弄調笑,可以傾訴心扉,可以對之歌哭古今。

庚子春節前后,在史上少有的大疫之后,我的散步路線從護城河改行為地壇公園。以前也不止一次地去過,總以為一是以方圓37.4公頃的皇家園林作為小民散步之地,似乎少了些親近感、多了些敬畏心;二是園林大則大矣,卻又缺湖少水,缺了些靈韻,走起來總覺莊重有余,怡然不足。但朋友提醒說,古有古的底蘊,大有大的格局,那里的草坪就有11.4萬多平方米,側柏、檜柏、榆樹、銀杏、國槐……古木參天蔚然成林,光百年以上古樹就有168株,300年以上的古樹整整80棵!負氧離子比園外不知多多少倍,無論懷古、怡情,還是為吸氧增強免疫力,豈不比你那護城河強得多!看來此公不止是地壇???,更已是這片皇家園林的信徒。于是,自庚子早春起,也就每日黃昏惴惴地走入地壇,所以惴惴,是因為心有背叛護城河之愧。為補愧疚,每日過河、北赴地壇,都在橋上佇立良久,看看那憂傷著的清清河水,望望那惆悵著的飄拂柳浪……待到步入地壇,心境也就一步步變幻,那方澤壇、皇衹室、齋宮、神庫、宰牲亭、鐘樓、牡丹園……真是規劃嚴整,錯落有致,處處遵循著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文化傳統和建筑構思,滲潤著東方園林建造的美學風致,更無處不宣示著皇家園林的大格局、大氣象。且不說那一處處壇、宮、庫、樓的建筑,就是方澤壇東側的兩方古柏,也是郁郁蓊蓊,橫看成列,豎看成行,特別到了薄暮時分,在微茫夕照中,我不止一次看著他們:地上,一片茵茵綠草;平視,一株株古樹,恍惚間,竟如一位位歷史老人面對我訴說著古今往事……此情此景,怎不詩魂蘇醒,欲罷不能?

微信圖片_20200921152337.jpg

醫學家告誡說,抗疫是長期的事,我們不能不防,也不能坐困愁城,最積極的辦法是增強免疫力,適當鍛煉身體。我于是仍然堅持每日去地壇走路,春半時節,牡丹園里牡丹盛開,給困頓于疫情中的園中走路人帶來極大的驚喜和慰藉,我也一樣,坐在園中,賞花怡心,不覺口占詩句:“半城葳蕤半城花,賞心何須赴天涯?”

或許因花事繁華,那天心情大好,不能不去護城河畔觀柳。說起樹木,自然各有各的優長和魅力:松柏的堅毅淡定,古槐的優雅大氣,銀杏的色彩紛呈……可我最喜歡的還是柳樹,喜歡她的嫵媚多姿,喜歡她的多感多情和她的欲說還羞,特別是水蘊充足的河邊柳,更是風情萬種,于是我邊走邊賞,與護城河畔的河邊柳來了一次長長的約會。

日子一天天過著,從冬天到春天到夏天,如今已經過了立秋,卻是南澇北旱,北京的天氣更是出奇的怪異,原本七八月的雨季,卻要么是千呼萬喚不來雨的燥熱,要么是水蒸霧罩的濕悶,或許真如人們說的“庚子年多災”?史上有載,地壇是皇家祭地之所,每逢夏至或國有大事,明清皇帝和文武百官皆曾以莊重的儀仗、恢弘的陣勢,以三拜九叩之大禮祭祀大地,從明嘉靖到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等都曾到此跪拜并齋戒過,他們自然是以“天子”之身,以“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之念,祈風調雨順、求國泰君安,說白了,無非是求他們皇權穩固,永坐天下。世代更迭,天宇各異,我們一介小民,雖有祈“國泰民安”之大愿,卻也只能從區區自身做起,曰:防疫,健身,避熱。于是,我還是每日黃昏來地壇走路,賞景,觀人,思古,念今,避暑……感謝前人的余蔭,感謝天賜的地利,我不能不以詩述懷。


不卡在线播放无码_嘿咻嘿咻高潮免费观看网站_2021国产精品无码视频_国产九九精品视频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