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上的那些閃亮瞬間

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張雨婷 畫/劉 燕
若干年后,當你再次回憶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想起些什么?
也許你會想起那段時間的特殊,疫情,讓北京冬奧會變得不同尋常;也許你會想起開幕式上那朵浪漫的雪花,和從第二十四秒開始的詩意倒數;也許你會想起北京冬奧會的口號“一起向未來”,和火爆全網的“冰墩墩”……如果你的記憶力超強,沒準還能說出幾位冬奧會冠軍的名字,多數人沒這個本事,搜刮記憶,只能想起賽場內外的一些閃亮的瞬間。是記憶,就會有選擇,這些瞬間,都將伴隨精彩的北京冬奧會,載入史冊。
北京冬奧會,正在改變著中國人對運動的理解,也讓世界認識了一個更加開放、更加自信的中國?!八械膼垡驗楸本┒瑠W會而相聚”——北京以冰雪的名義,與來自全世界的運動員相聚在五環旗下,向人類極限、向自我極限發出挑戰。競技固然重要,但運動的意義不止于競技,通過運動促成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超越,使更多人為了愛與美好而團結一致,進一步消除歧視、避免紛爭,這才是運動的要義所在,也是奧運會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價值所在。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運動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寫下新的腳注。
2月6日,在單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決賽中,年僅20歲的新西蘭運動員佐伊·薩多夫斯基·辛諾特實現逆轉奪冠。在最后一輪比賽中,暫列第一和第二的美國運動員朱莉婭·馬里諾和澳大利亞運動員特絲·科迪,在看到辛諾特成功完成一個高難度動作后,跑過去和她歡呼,最終成績公布,其他運動員也上前和她們擁抱在一起。這個溫暖的畫面,令無數觀眾動容。
兩天后舉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也是最后一刻才分出勝負的。曾于第一輪比賽中成功完成1620度轉體的法國運動員泰絲·勒德,在最后一輪比賽時出現失誤,與冠軍失之交臂。就在去年年初,泰絲·勒德的父親、也是她從事滑雪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使她陷入“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她想在冬奧會的賽場上,用最好的表現來紀念父親。最終成績公布后,本場比賽的冠軍和季軍——中國運動員谷愛凌和瑞士運動員瑪蒂爾德·格雷莫并沒有忙著慶祝,她們走到哭泣的泰絲·勒德身邊,安慰著這位好友。
是對手,更是朋友;感謝自己,更感謝對手。運動的終極目的,無關他人,只為激發出更好的自己。
在男子雙人雪橇的比賽中,由德國運動員托比亞斯·文德爾和托比亞斯·阿爾特組成的傳奇組合,繼索契冬奧會和平昌冬奧會后第三次奪冠,二人沉浸在難以描述的幸福感覺當中。而同樣是“三戰”冬奧會、被眾人給予“三連冠”厚望的日本運動員羽生結弦,盡管挑戰“4A”失敗,與奧運獎牌無緣,但是,這段“天與地”的故事極視聽之娛,動人心魄,永遠定格在觀眾的記憶深處。阿克塞爾四周跳——這個被公認為在花樣滑冰男子單人滑中不可能完成的動作,好似天上的一顆星,羽生結弦卻偏要做第一個摘星的人;站立山巔、年少成名的“冰上之王”,嘗試挑戰人類的極致,這份執拗,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雪似元宵白,夢幻躍高臺。飛旋千百度,舉手摘金牌。 畫、詩/吳世民

一起向未來 篆刻/段京良

冰雪之約 篆刻/段京良
在男子單人雪橇的比賽中,21歲的格魯吉亞選手薩巴·庫馬里塔什維利最終位列第32名,比賽結束后,他的臉上露出久違的笑容。12年前,薩巴的堂兄諾達爾·庫馬里塔什維利在賽前訓練中撞上賽道旁的欄桿離世,年僅21歲,此時距離溫哥華冬奧會開幕只有幾個小時;作為格魯吉亞的雪橇運動世家,當年只有九歲的薩巴決心擔起堂哥的奧運夢想。為此,薩巴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訓練過程,終于,在和堂哥一樣的年紀,他站在了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
參賽,本就是勝利。運動讓人告別未知的恐懼,放開膽量去追逐未來,在蛻變中走向新生。
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團體比賽中,中國運動員徐夢桃、賈宗洋、齊廣璞奪得一枚銀牌,他們三人都是四戰冬奧會的“元老”。在2015年的一次訓練中,賈宗洋因為意外導致雙腿脛骨粉碎性骨折、腓骨和內側踝關節斷裂,憑借22根鋼釘與兩塊鋼板,以及超凡的信念與毅力,這位“鋼鐵俠”重返賽場,兩奪冬奧會亞軍。而在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的比賽中,49歲的德國運動員克勞迪婭·佩希施泰因再度登場,這是她參加的第八屆冬奧會了。雖然比排名前一位的運動員慢五秒,觀眾仍為這位老將獻上最熱烈的掌聲,她也笑著滑過了終點線。賽后,又有記者問她那個“老套”的問題:四年后,你會不會再次參加冬奧會,成為史上第一位參加九屆冬奧會的運動員?克勞迪婭·佩希施泰因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畢竟那是四年后的事情,她只想盡情享受當下。

隋文靜、韓聰 畫/劉 燕
相較于克勞迪婭·佩希施泰因,美國運動員肖恩·懷特明確表示,北京冬奧會是他參加的最后一項賽事。在單板滑雪男子U型場地技巧決賽中,滿面熱淚的肖恩·懷特獲得第四名;謝幕之戰算不上完美,但在單板滑雪這項運動中,參加過五屆冬奧會、三度奪冠的他絕對堪稱傳奇。在索契冬奧會獲得第四名后,肖恩·懷特不再滑雪,一心投入音樂事業,就在眾人覺得他會就此告別之時,他卻殺了一個“回馬槍”,在平昌冬奧會又一次奪冠。肖恩·懷特天生就屬于這個賽場,但有一天乘纜車上山訓練時,四下寂靜,夕陽從遠方投射過來,就是那一刻,他意識到自己應該退役了,這也預示著他可以坦然對待任何比賽結果。
運動,讓人看清了青春易逝,也讀懂了“老”而彌堅。終有一天,他們會與賽場告別,但對運動的熱愛,可以一直延續。
對加拿大運動員馬克思·帕羅特而言,能夠站上北京冬奧會的賽場,就已經是一個奇跡了。在獲得平昌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礙技巧的亞軍之后,馬克思·帕羅特罹患淋巴癌,隨后接受了十二期的化療。因為化療,他的身體開始變得虛弱,無法參加訓練,但他始終沒有喪失信念,相反,與病魔的斗爭使他的內心越發強大,也徹底改變了他對滑雪、對生活的認知。2019年底,馬克思·帕羅特重返滑雪場,一年多以后,他開始進行系統性的訓練,在北京冬奧會上,浴火重生的他獲得了單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礙技巧的冠軍和單板滑雪男子大跳臺的季軍。心懷感激,積極面對,放松心情,享受快樂——馬克思·帕羅特用這段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歷,展示出生命與運動的強大能量。
時間回到1988年的卡爾加里冬奧會,第二次代表奧地利參賽的運動員休伯特·施特羅爾茨獲得了高山滑雪男子全能的冠軍。四年后的阿爾貝維爾冬奧會,“三朝元老”休伯特再度披掛上陣,他在高山滑雪男子回轉、男子大回轉、男子超級大回轉三項比賽中的成績都不甚理想,全能比賽更是因故未能完賽——難道是“廉頗老矣”?也是在那年,休伯特·施特羅爾茨的兒子約翰內斯·施特羅爾茨降生。在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近而立之年的約翰內斯·施特羅爾茨獲得高山滑雪男子全能的冠軍,由此演繹了百年奧運史上的一段傳奇:相隔34年,父子二人獲得同一比賽項目的冠軍。
作為馬耳他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參加冬奧會的運動員,珍妮絲·斯皮泰里因為開幕式出場時炫酷的彩色頭發,和在資格賽等待出分時吃豆包,贏得了媒體的廣泛關注。馬耳他是地中海氣候,要不是祖父開辦冰鞋制作公司、父母又是運動員,或許珍妮絲·斯皮泰里不會與冰雪結緣。18歲那年,珍妮絲·斯皮泰里接觸到單板滑雪,她不顧旁人說她年紀偏大、技術一般,一心圓自己的奧運夢想。為了攢錢訓練,她開著一輛由商務車改裝的房車輾轉各地,車內沒有暖風,一早起來連水都凍上了,直到開賽前17天,她才取得冬奧會的參賽資格。雖然并未晉級單板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的決賽,也沒完成心心念念的900度轉體,但對珍妮絲·斯皮泰里來說,北京冬奧會之旅已足夠完美。
激勵、傳遞、共進,這就是奧林匹克的魅力,也是運動的魅力。

徐夢桃 畫/劉 燕
1892年11月25日,顧拜旦在巴黎索邦大學舉辦的慶祝法國田徑運動聯盟成立五周年的大會上發表演講,這篇演講稿后來被稱為“奧林匹克宣言”。在演講的尾聲,他談及當時的田徑運動出現了兩個新特點——大眾化與國際化。大眾化保證了田徑運動發展的前途,“如今除了具備大眾化之外,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長期存在”;至于國際化,“則在我們眼前展現了意想不到的前景”。這個“意想不到的前景”,在國際交流合作日益頻繁的當下,呈現得更加清晰——人類的生理極限不斷被突破,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追求健康的生活,與此同時,運動也成為化解區域爭端、促進相互了解的“良藥”。尤其是在北京冬奧會的推動下,“三億人上冰雪”成為現實,世界的冬季運動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浪漫啟程,歡快落幕,作為“雙奧之城”的北京再次書寫了奧林匹克的傳奇。這些閃亮的瞬間,成就了一屆無與倫比的冬奧盛會,讓我們向奧林匹克致敬,向每一位勇于挑戰自我的運動員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