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波茨坦
今年是波茨坦會議召開75周年,這讓我想起訪問波茨坦會議舊址的往事。
波茨坦是德國勃蘭登堡州首府,位于柏林西南面,離柏林約1小時火車車程。它昔日是普魯士王室的重鎮之一,有不少皇室建筑仍保存完好,古拙質樸的采西林霍夫宮與富麗堂皇的無憂宮,皆為歷史名勝。而波茨坦會議舊址就在采西林霍夫宮。
采西林霍夫宮始建于1912年,竣工于1917年。是一座赭墻紅瓦的英國鄉村風格建筑,桁架結構。共有5個內院,176個房間,外觀似樸實的鄉間別墅,內部裝修呈船艙風貌,雅致、低調、奢華。它面朝英式新花園中成片的綠蔭,背對圣女湖。由德皇威廉二世為其兒子威廉皇儲伉儷所建,以王儲妃的名字命名。1945年2月,蘇聯紅軍接管了采西林霍夫宮。

正在修繕的采西林霍夫宮宮門
采西林霍夫宮是聯合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游客可以參觀宮殿內的眾多房間,包括普魯士皇太子的私人房間。但它之所以名揚世界,并不僅僅因為這里曾住過德意志帝國末代王儲、王儲妃,而是因為這里曾召開過一個決定世界命運的會議——波茨坦會議。
75年前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于5月8日基本結束,東方戰場也接近尾聲。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后為艾德禮),聚首采西林霍夫宮,謀求解決同盟國之間如何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以及戰后和平安排等問題上出現的一些矛盾,史稱波茨坦會議。

簽訂《波茨坦公告》的房屋
中國雖然沒有參加波茨坦會議,但會議于7月26日通過的《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仍然是以中美英三國的共同宣言形式發布的(蘇聯隨后宣布加入)。
《波茨坦公告》主要內容有: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后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必須歸還侵占的他國領土,劃定了日本的主權范圍;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等13條。
值得一提的是,《波茨坦公告》第八條明確規定了日本合法領土范圍:“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可以領有之小島在內?!惫嬷械摹拔崛恕笔侵负炇鸸娴闹?、美、英三國,這意味著日本要控制任何“小島嶼”,必須得到三國的一致同意。由此可見,波茨坦公告,確認了作為中國的一部分,臺灣必須歸還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也不是日本的!
7月28日,丘吉爾在大選中失敗下臺,參加波茨坦會議為新上任首相艾德禮所代替。
8月2日,在采西林霍夫宮簽訂了有關處理戰后德國原則的《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會議決定了把德國和首都柏林一分為四:英占區、美占區、法占區和蘇占區。從此東、西德國出現在歐洲版圖上,直到上世紀90年代統一。從1961年到1989年矗立在王宮不遠處的柏林墻,是波茨坦會議的一個間接結果,因此,也成為采西林霍夫宮歷史的一部分。
波茨坦會議向法西斯勢力升起了正義的旗幟,更重要的,是向法西斯勢力發出了最后通牒,為二戰后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新秩序奠定了基礎。
進入采西林霍夫宮大拱門,首先見到的是地鋪綠茵的圓形花壇,中間是由紅色天竺葵組成的五角星,據說,它是當年波茨坦會議舉行前夕,根據斯大林指示設計建成的,象征著勝利。正面三角形結構屋墻的主體建筑,是發布《波茨坦公告》和《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的會議廳所在處。

波茨坦會議場景
杜魯門、丘吉爾、斯大林“三巨頭”曾使用過的著名的“圓桌大廳”,約40平方米,有一張櫟木大圓桌是當年開會時使用的原件,上面插著與會的蘇、美、英三國國旗。繞桌分放三把大扶手椅,靠窗的一把為斯大林的座位,其余兩把為杜魯門和丘吉爾的座椅。每把扶手椅之間放著四把靠背椅,是與會的三國高級官員的位置。桌布、椅套、地毯都是紅色的。墻上掛著三國首腦的大幅照片。廳的上部設有樓廊,是當時供各國記者采訪用的新聞席。會議廳陳列柜內展示有波茨坦會議擬定的會議公報摹本,以及《蘇英美三國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的原件。
但最初,日本并不接受《波茨坦公告》。因而,在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結束;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并承諾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 波茨坦會議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最終結束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
對于二戰,德國公開承認罪行并請求寬恕,嚴格遵守領土、賠償等戰后協定,法律規定不能宣揚希特勒的言行,學校也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歷史。1970年,首任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向猶太人的墓碑下跪,史稱“華沙之跪”,表明了德國政府對猶太人死難者的懺悔。 在首都柏林建有猶太人屠殺紀念碑群,政府官員和學生都會參觀。而在采西林霍夫宮,除了開放著波茨坦會議舊址外,今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5周年之際,還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實地及在網站上推出“波茨坦會議1945——世界新秩序”專題展覽。特地展出了斯大林畫像、丘吉爾戴過的巴拿馬草帽等物品,還專門開辟了介紹中國抗日戰爭的展區,展出了包括《拉貝日記》在內的若干重要歷史文物。

宮殿早餐室
然而,國際風云云波詭譎,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輕描淡寫地提到日本在戰爭中給中國“添了麻煩”;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國會辯論中也曾拒絕明確承認《波茨坦公告》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定性,今年9月19日卸任后,他還前往“靖國神社”參拜;本來很清楚的釣魚島問題, 日本政府宣布對其實行“國有化”。明明是缺乏法律根據的,卻要走在背離《波茨坦公告》的路上;原來的同盟國,有的也在助紂為虐。如今,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已經重獲統一;而作為戰勝國,中國卻仍然需要為波茨坦會議確認的中國統一原則繼續奮斗?,F實,由不得令人心情沉重。
回望《波茨坦公告》,其現實意義不止于史海鉤沉,更重要的是捍衛正義與和平。正因為如此,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江澤民、朱镕基、溫家寶等都曾在訪問德國時,把參觀波茨坦會議舊址作為重要行程,詳細聽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有關將臺灣歸還給中國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情況介紹。我們只有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才能不枉人類付出的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