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內容
英勇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1953年4月,毛澤東在浙江視察,登上莫干山頂,遠眺西南方向對身邊的汪東興說:“這里再過去一點就是你和方志敏的家鄉了吧?”此時的他神情凝重,滿懷深情地繼續說道:“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氣、有志氣而且是很有才華的共產黨員,他死得偉大,我很懷念他!”
1934年7月,紅七軍團受命于危難,從中央蘇區瑞金出發,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北上閩浙皖贛地區牽制國民黨軍,掩護中央紅軍完成戰略轉移。洋顧問李德對紅七軍團下了死命令“只準成功,不準失敗”。此時的紅七軍團組建不久,雖然號稱有六千人,但其中的兩千人是剛剛補充進來身背大刀肩扛梭鏢的赤衛隊員,全軍團只有1200多條槍,最好的是“漢陽造”。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中央代表曾洪易。早在1933年11月間,國民黨十九路軍發動了“福建事變”,宣布“抗日反蔣”。毛澤東敏銳洞察時機,建議中革軍委出兵蘇浙贛皖直搗蔣介石老巢,配合十九路軍,打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旗幟,致其首尾不顧,紅軍趁此跳出白軍堡壘圈,從而打破蔣介石第五次圍剿。而此時的毛澤東已被排擠出領導核心,沒有了發言權,博古和洋顧問李德認為十九路軍是“中間派”,“是最危險的敵人”,根本聽不進去毛澤東的正確的建議。毛澤東無奈而嘆,說出了“豎子不足與謀!”的話來。

方志敏戰斗過的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當千里縱深的中央蘇區縮小到不足300里的時候,中革軍委這才意識到了危機的來臨,只有突圍的一條路可走了,此時想起了8個月前毛澤東的建議,但已是“福建事變”發生10個月以后了。而此時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者指揮以紅七軍團掩護中央主力紅軍的突圍,這與毛澤東當初的建議無論從何種角度講都有云泥之別,在執行過程中中革軍委向第七軍團參謀長以上領導下達命令,軍團首長只知道目的是為了北上宣示紅軍抗日主張,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配合皖南起義并開辟新的根據地。這可從粟裕大將后來的回憶中得到證實。六千人的先遣隊出征后不久的一個半月后,中央紅軍就被迫開始向西戰略轉移。雖然中革軍委出此下策也是形勢所逼,但接下來不顧先遣隊的實力和面臨的實際困難,指令其轉兵攻打福州,簡直就是左傾機會主義的不切實際的瞎指揮了。本以為以先遣隊掩護當時中央紅軍“戰略退卻”,也就是“撤退中的逃跑主義”(毛澤東語),就能造成聲東擊西的戰略效果。先遣隊的力量雖然弱,如果尋淮洲、粟裕這樣的軍事天才靈活機動地指揮部隊,還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局面,也許能更好地實現中革軍委的戰略意圖,甚或還能保留下來一支可觀的有生力量。然而,左傾機會主義指揮著這支隊伍的一切行動,甚至部隊的行軍路線和速度都要規定。而樂少華、曾洪易機械地執行中革軍委的指令,對尋淮洲、粟裕等軍團首長束手束腳,使軍團指揮員不能臨機決斷,樂少華動輒使用政委的最后決斷權,強迫軍團接受機會主義的機械指揮。樂少華曾留學蘇聯,是著名的二十八個半之一,曾洪易是王明指派的中央代表。先遣隊在直趨皖南的途中,突然接到中革軍委命令,讓其繞一個大彎轉兵襲取閩侯(福州),以紀念“八一建軍節”。此役目的很明顯是為了造勢,以吸引白軍,制造調虎離山的效果。然而紅七軍團兵力有限,攻取閩侯未果,反而暴露了紅七軍實力,被敵識破我戰略意圖,既未調動敵人,還在輾轉撤退途中引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部隊千里轉戰,疲勞不堪,在得不到有效休整補充的情況下,中革軍委聽取了樂少華的意見,不顧部隊實際情況,嚴令紅七軍團急速北上。部隊在消耗疲憊中轉戰,接到的是中革軍委一次次前后矛盾的指令,紅七軍團在無所適從的同時還受到中革軍委“行動遲緩,破襲太少”的電報批評。部隊被拖瘦、拖弱、拖垮了,兩個多月下來,紅七軍團由六千人銳減到三千多人。尋淮洲、粟裕是井岡山下來身經百戰、智勇雙全、得到過朱毛戰略思想的優秀指揮員,而面對困境不能有所作為,豈不悲哉?

江西橫峰方志敏辦公和住宿處
紅七軍團沖破重重困難趕到皖南。11月4日,中革軍委又命令疲憊的紅七軍團折回閩浙贛根據地與方志敏的紅十軍會合,組成紅十軍團,由方志敏任軍團軍政主席,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委,粟裕任參謀長,尋淮洲任19師師長。尋淮洲在紅七軍團時期執行毛澤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被否定。此次軍團領導班子名義上的決策者是方志敏,農民運動領袖,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政治宣傳工作是他的強項,軍事上則依靠劉疇西、粟裕等。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方志敏的上級是中央軍區司令員項英,對紅十軍團的情況也不十分了解。紅十軍團成立后不久,就接到項英一份電報,命令紅十軍團走出已經創建好的閩浙贛根據地,去開辟皖浙蘇區。追擊紅十軍團的是國民黨軍的補充一旅,旅長王耀武。軍團領導決定選擇在懷玉山的烏泥關至譚家橋段設伏殲滅尾隨的補充第一旅。雖為補充旅,其實有7千人,軍官大部分是軍校畢業生,軍事素質好,士兵北方人居多。紅軍也是七千人,但裝備遠不如敵人,在布陣上軍團長劉疇西把最有戰斗力的尋淮洲19師放在了側擊和包抄上,而把戰斗力較弱的20、21師放在主攻位置。20、21師由地方武裝和游擊隊組成,沒有經歷過大戰,部隊戰士打伏擊戰的經驗也不足。戰士由于緊張提前開了火,暴露了整個戰術意圖,伏擊戰打成了遭遇戰,硬碰硬打起來,王耀武憑借火力優勢,奪得烏泥關陣地,尋淮洲從遠處看到陣地易手,帶領19師拼死沖殺過來,紅軍勢不可擋,奪回了山頭,在槍林彈雨中尋淮洲不幸腹部中彈,鮮血噴涌,被通訊員背離戰場。紅十軍團主要陣地大部失守,紅軍被迫撤離,尋淮洲失血過多,英勇犧牲,年僅22歲。此戰失利,紅十軍團遭受重創,已無法在皖南立腳,也無力再組織大規模戰斗了,只能在黃山周圍的十幾個縣兜圈子,避敵避戰,逢戰必退,部隊戰斗意志力嚴重削弱。1934年12月20日,軍團領導方志敏決定紅十軍團退回閩浙贛老根據地。此時部隊距離閩浙贛蘇區200多里,敵人設置了幾道封鎖線,如果紅軍出其不意,迅速突破,急行軍兩天就能回到蘇區。但就在這個撤退過程中,劉疇西又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在疲憊不堪的部隊行至楊林時,劉疇西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宿營休息一夜。粟裕堅決反對,堅持部隊翻過南邊的南華山到了化婺德再休息,那里是方圓50公里的蘇區外圍游擊區,有我游擊隊活動,相對比較安全。方志敏支持粟裕的意見,但又勸說不動劉疇西,只好命令粟裕把機關后勤人員及傷病員,沒有彈藥的迫擊炮連和機槍連約八百人先帶過去。身經百戰的粟裕望著宿營的紅十軍團將士們,明知道兇多吉少,但又無能為力,只能憂心忡忡地告別戰友,帶領部隊消失在了皖南的暮色里。方志敏放心不下宿營的部隊,又返回去勸說劉疇西帶領部隊連夜趕路,但他還是沒能勸動這位軍團長。當部隊第二天醒來時,14個團的國民黨兵圍了上來,周圍山頂上都是敵人,此時紅十軍團只有不到二千人。面對七倍于我的敵人,紅軍戰士浴血奮戰,英勇拼殺,終因彈盡糧絕,失去了突圍能力。粟裕在前方苦苦等待七天之后,也就是1935年1月20日前后,從繳獲的收音機里聽到,“國民黨懷玉山的清剿任務完成”。
至此,紅19師師長尋淮洲、紅20師師長黃英特、紅83團團長牛葉春、紅87團政委許施應等一大批紅軍指揮員在作戰中英勇犧牲;方志敏、劉疇西、胡天桃、王如癡等紅十軍團師以上指揮員悉數被捕,后壯烈犧牲在蔣介石的屠刀下,紅十軍團損失殆盡。從紅十軍團成立之日算起,歷時兩個半月,從紅七軍團瑞金出發開始算,歷時六個月,僅存粟裕帶出去的八百人隊伍,這支革命火種,成為后來新四軍的中堅力量,也是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的重要骨干力量,粟裕率領著這支隊伍在解放全中國的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方志敏烈士犧牲前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清貧》等不朽篇章,并以生命為每一個中國人展示了一代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品格,把對祖國母親的無限熱愛融進了自己的鮮血中,激勵了無數后人。1964年11月9日,毛澤東得知方志敏同志殘存骸骨找到,親筆題寫:“方志敏烈士之墓”,及書信由汪東興交江西省委。重溫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后人將永遠銘記英勇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先烈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