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第一盞明燈 ——紅色電站沕沕水
在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平山縣,曾誕生了一座被譽為“邊區創舉”的水力發電站——沕沕水發電站。電流從這里輸送到西柏坡和周邊的兵工廠,點亮了“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的第一盞明燈。
1947年,原設在張家口一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兵工廠,遷至太行山東麓平山縣沕沕水村附近。當時廠房主要是破廟和借用的民房,設備是幾臺陳舊的皮帶車床,靠人工搖動大木輪作動力。
這一年4月,解放軍攻克井陘煤礦,清理戰利品時,繳獲了一臺1917年段祺瑞家族創辦煤礦時,從德國進口的發電機(194千伏安)和部分管件。此后,晉察冀邊區派人了解到,沕沕水村附近有一處瀑布,據《平山縣志》記載,“沕沕水瀑自天降”乃平山八景中的一景。經勘測得知,水的落差為90米,水流量為0.35立方米/秒,中央工委決定利用沕沕水落差建發電站。
當初,在井陘煤礦繳獲發電機后,承擔運輸任務的工作人員找到一臺破舊的大卡車。沒有吊車,兩噸多重的發電機抬不到汽車上,就在發電機旁挖出一道深溝,將汽車開進去,靠人拉杠撬搬到汽車上。從井陘礦區到沕沕水,30多公里的路程,大家白天修路搭橋,夜間秘密行進,整整用了七個晝夜。眼看只有幾里路就到沕沕水了,汽車拋了錨。附近村民得知后,紛紛牽出自家的牛和驢,通過畜拉人推,終于到達沕沕水村。


靠水的落差推動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如今看來,工藝不復雜。但在70多年前,水輪機啥樣子?什么結構?誰都沒有見過,也無處購買。建設者們潛入石家莊,想通過內線找發電廠的技術人員幫助指點,由于石家莊發電廠是火力發電,沒有水輪機,幫助指點的技術人員也無能為力。
很巧,他們在舊書攤上,無意間發現一本有關水電的日文版書籍。他們如獲至寶,掏出飯錢買了下來。略懂些日語的技術人員連蒙帶猜,邊翻譯,邊同大家研究,弄清原理,心里有了譜,先用木棍擺出模型,照貓畫虎,設計圖紙;然后,到剛剛解放的井陘礦區尋找加工制作廠家……
當年架設的3.3千伏線路有33.5公里,安裝了變電裝置8處,同時還在施工過程中附帶架設了電話線路128公里。為了搞到輸電用的電線,5名同志化裝成收破爛的到石家莊收集購買舊電線,收購的舊電線粗細不一,材質不同,數量也不夠,很難接到西柏坡。他們夜間潛入石家莊近郊封鎖溝,剪斷國民黨軍隊布控的鐵絲網運回工地。這樣,舊電線細股并粗股,粗股拆細股,解決了通往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的輸電線路。
沕沕水電站于1947年6月21日破土動工,承擔施工的是晉察冀邊區工業局。他們先在青石坡上開出一條1000米長的引水渠,建成了一個4200立方米的蓄水池,這便是“上池”。
發電機房是1947年6月始建的,砌墻用的石料是在當地老百姓幫助下就地取材、開山鑿石搬運來的。門窗所用的木材,都是從山上砍伐樹木制成的。砌墻沒有水泥,用紅土混合石灰代替。
沕沕水是一個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不少村民們趕來自動幫工,邊區政府給的工錢是一天六斤小米。
沕沕水電站于1948年1月竣工投產。
1月25日這一天,朱德總司令參加了電站的落成典禮,將邊區工業局制作的“邊區創舉”的紀念匾頒發給電站,隨后,親手啟動了水輪機。
1948年2月,沕沕水電站的電流,催動了羅漢坪、北冶等八家兵工廠的齒輪、皮帶。同年7月,沕沕水電站的電流,照亮了西柏坡中央工委的大院。
新中國成立后,沕沕水電站一直為老區建設輸送電力。
1975年,當地政府對電站進行擴建,增裝一臺250千瓦水輪機,生產的電能并入石家莊電網。
這一年,在沕沕水電站服役近30年的德國造老設備停運,作為革命歷史文物永久保存。
2002年,“沕沕水電站紀念館”在水電站舊址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