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老兵李德立

李德立84歲時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
2020年國慶節后,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北路特鋼社區一位名叫李德立的老人,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引起社區居民的注意:“哦,原來他是抗美援朝老兵!”“原來最可愛的人就在我們身旁!”——大家紛紛投去敬仰的目光。李老時年85歲,是一名老共產黨員,更是為數不多仍然健在的抗美援朝通訊兵。為人低調,從不炫耀自己光榮的歷史,除去歲月的浮塵,李德立像一顆明星閃耀在社區居民的心頭。
礦石變為鋼鐵的歷練
李德立出生在北京市西城區,1951年6月抗美援朝烽火燃起將近一年,全國掀起了保家衛國支援前線的熱潮,年方16歲的李德力懷著一腔報國熱情,瞞著父母報名參軍。由于家庭生活困難,李德立營養不良身體瘦弱,沒有被批準,倔強的他第二天又去報名,終于打動招兵人員,接收了他,從而正式成為人民解放軍6006部隊一名戰士。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成立不久的解放軍坦克部隊即奔赴朝鮮投入戰斗。坦克部隊作為快速移動部隊,通訊更是不可缺少的戰斗配置,作為坦克戰場的急需兵源,李德立入伍不久就被選拔出來,送到華北軍區通訊學校培訓,開啟了通訊兵的生涯。李德立在培訓學校經過嚴苛的訓練,實現了由普通百姓到合格軍人的蛻變。
培訓工作急如星火,甚至中午吃飯都壓縮在十分鐘以內。一次李德立帶槍到食堂吃飯,急急忙忙的竟然把槍遺忘在飯堂。李德立當時想,自己無論出操還是課堂學習,都表現優秀,槍也沒丟找回來就是了,應該不是什么大事情。沒有想到教導員嚴厲地說:如果發生了戰斗,你作為一名軍人沒有槍,將會是什么樣的后果?槍是戰士的生命,作為軍人要時刻準備投入戰斗,槍不能離身!這件事情后,李德立情緒受到影響,變得沉默了。教導員又親切地找他談話:作為一名軍人,要善于拿起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糾正自己的錯誤,促使自己健康成長。短短的幾句話,溫暖了李德立的心,讓他銘記了一生,也讓他明白了一名普通百姓和一名軍人之間的差距,軍人的作風必須一絲不茍,從此更嚴格的要求自己了。
奔赴抗美援朝一線
經過將近一年的培訓,1952年11月他們接到了向朝鮮開拔的命令,到了中朝邊境丹東,李德立深切感受到戰爭的氣氛:防空警報不時響起,鴨綠江大橋布滿轟炸的痕跡,大批部隊正在過江或準備過江。作為一名軍人,他明白過江意味著什么,可能發生什么,其中包括生命的不測。但是軍人報國的情懷,軍人一往無前的精神,鼓蕩在心中,他沒有絲毫的畏懼。過江前,部隊進行了戰前隱蔽行軍的教育,要求行進中不能發出任何聲音,可是配給的碗是鐵的,稍一碰硬物就會發出聲響,李德立就買了一個小布兜,把它系在腰帶,既不會丟,也不會有響聲, 小小的一個布兜,顯示了處事的細致。
為了躲避敵機的轟炸,李德立所在部隊選擇了夜間過江,既沒有“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歌聲,也沒有群眾熱烈的送行場面,為了機動行軍更快到達戰斗位置,他們選擇了乘輕型卡車從鴨綠江大橋過江,并且在車上配備了機槍,用來反擊低空掃射的美軍飛機。行進中車輛一律不許鳴笛,不許開車燈,一切都在默默地進行。透過星光可以看到路上累累的彈坑,看到被敵機炸毀的車輛殘骸,這一切都告訴他:戰爭就在身邊。
挖山洞建設機房
他們晝伏夜出經過艱苦的行軍,到了駐扎地:平安南道。平安南道位于朝鮮的西北部,他們到這里后就連駐扎的地方都沒有,睡覺都是借用的民房,并且經常有敵機騷擾,如果沒有可靠的掩體,一旦敵機炸毀了通訊設施,就像戰士喪失了武器,將是巨大的損失。于是部隊決定開鑿山洞,建設可以抵御敵機轟炸的收發報機房。

剛參軍時的李德立
當時的戰事非常吃緊,由于新中國剛剛建立,工業十分落后,靠從蘇聯進口了為數不多的坦克,志愿軍在朝鮮的坦克總數,僅為以美國為首“聯合國軍”坦克數量的十分之一,敵眾我寡,通訊保障顯得更為重要!為了早一小時甚至是早一分鐘挖好山洞,全力投入通訊保障工作,大家都是拼了命干。那時沒有什么休息時間,除了吃飯就是搶進度,主要的工具就是大錘和鋼釬,一點點鑿;大家顧不上勞累,實在困了就地打個盹,手上磨出血泡也不停歇。李德立連續幾天沒有睡覺,竟然打著錘就迷糊了,一錘打在扶釬子的戰友背上,戰友哎呦一聲,才使李德立猛然驚醒。
艱苦卓絕的通訊工作
不到一個月山洞挖好,志愿軍6006部隊通訊電臺正式開始工作。收發報是軍事工作中要求最嚴格的技能之一,一字之差可能謬之千里,記憶電碼是必備的基本功,發報時要求一邊看電文,一邊在鍵盤上輸電碼,在這方面李德立經過艱苦努力,有了大量的儲備。通訊工作還要求收發得快、聽得清、抄寫得準,決不允許有絲毫閃失。李德立雖然學習了收發報技術,但脫離戰爭實際環境的學習像紙上談兵,一到戰場才知道收報才是更難的事情。第一次上機是觀摩臺長的收報操作,戴上耳機監聽的一剎那,他的頭“嗡”的一下子變大了,心臟都快蹦出來!原來李德立聽到了許多個電波在耳畔嘶鳴,如同一團亂麻交織在一起,他無法分辨哪個是敵人的信號,哪個才是自己需要接收的信號。這如同在戰場上被蒙上了眼睛,分不清敵我,不知如何發力,心中不免焦急萬分!在以后的將近兩個月時間里,一有時間他就會苦思冥想如何從紛亂的信息中理出線索,找準音源,甚至做夢都是電臺的滴答聲。終于在臺長的指導下,學會了從紛雜的電波中準確找出我軍對應電臺的信號,從此信號可以經他的手流暢發出,也可以在復雜的信號環境中完成接收,做到了及時、準確的上情下達,下情上報,搭起了空中信號傳遞的橋梁,可以說那一聲聲清脆的滴答聲,就是李德立射向敵人的子彈,不,比一般意義上的子彈還重要!它傳達的是首長的命令和指示,它調動的是千軍萬馬,它報告的是瞬息萬變的軍情以及及時應對的策略。李德立以這種方式全身心地參加了抗美援朝戰斗,承擔了比一名普通戰士更加重要的責任。

抗美援朝歸來的李德立(后排左一)
朝鮮平安南道處于戰斗后方,但是由于通訊站屬于戰斗的重要中樞,因此成為敵機轟炸的主要目標之一。每當敵機來臨,防空哨兵都會鳴槍示警;敵機的雷達可以搜索到電臺的信號,因此電臺會作戰術隱蔽暫停發報。盡管如此謹慎,敵機還是找到了電臺,投下一顆顆炸彈,由于電臺位于山洞里,有厚厚的巖石做掩體,很難炸毀,敵機就在電臺周圍撒下許多白花花的錫箔,用于阻擋、屏蔽電磁信號,極大影響了收發報工作,這是嚴重的事件。大家清晰地記得,一次坦克師需要聯系一支部隊,可是總也聯系不上,這事關戰斗的成敗和戰士的生命,坦克師的首長急得火冒三丈,提著駁殼槍來電臺督戰,使臺里的氣氛格外緊張,空氣似乎都凝固了。那是一種有勁使不出、有勁不知道怎么使的無奈,是一種在十萬火急時刻沒有完成任務的自責和焦急,李德立呆呆地立在一旁,一句話不敢說。好在臺長臨危不亂,以他豐富的經驗完成任務,化解了難題。這次發現敵機撒下錫箔影響收發報,他們不敢有絲毫的怠慢,敵機剛飛離,電臺就組織人員徹底清理錫箔,并且馬上研究敵情,分析敵機發現電臺的原因。一致認為有可能是地面特務發送信號,引導了敵機的行動,于是電臺開始了反偵查、挖敵特的戰斗。當又一次敵機飛臨的時刻,他們密切觀察,果然發現山上有特務發送信號彈,為敵機導航,便冒著被敵機轟炸的危險,四面包抄上去,抓住了特務,清除了隱患。
無線通訊工作中既有隱蔽的固定電臺,也有移動的電臺,一次前線急需移動電臺,他們派出八名通訊兵奔赴了戰斗一線,幾個月后傳來令人悲痛的消息,三名戰友犧牲。他們永遠的留在了異國朝鮮。這三名戰友幾年來同李德立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戰斗,情同兄弟,卻再也不能相見了!每逢想起他們,李德立都會熱淚盈眶。
1953年7月27日停戰協議簽字,10月李德立隨部隊離開了朝鮮回國,從1952年11月入朝作戰到凱旋,總共歷時11個月。雖然李德立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但是他兢兢業業完成了任務,履行了一名入朝志愿軍應盡的職責。戰斗的歲月見證了李德立與戰友共擔國難的忠心,見證了他挺身而出、臨危不懼、恪盡職守的崇高品質!他與135萬志愿軍一起,向西方列強雄辯證明:在海岸上架幾門大炮就可以霸占中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已經以不可戰勝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
永遠的軍人
回國后,李德立成為了部隊的業務骨干,他在全師通訊業務比賽中奪得第一名,成為通訊工作的教員。1958年從部隊復員到了北京特殊鋼廠,從學徒做起成為裝卸隊長、汽車隊長,后任安全員、房管員等,并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幾十年來,在工作中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李德立總是帶頭沖向前,而在福利待遇上從不伸手,甚至一年一身的工作服和皮鞋,只要舊的還能穿,就不領新的。職工給他送禮,他一定會退回去,告訴人家:該辦的事情不送禮,自己也會盡力去辦。負責住房分配時,他家是老少三代,按條件可以分三居室,可是他硬給自己要了小兩居,造成了自家多年的住房困難。李德立從來都公私分明,決不以工作之便謀取私利。一次他的孩子從鋼廠廢料堆中撿到一副滑冰用的冰刀。這在當時是很平常的事情,許多孩子都從那里撿了冰刀。但是李德立堅持讓孩子送回去,并且告訴孩子:以后決不允許從鋼廠拿任何東西。李德立的廉潔可以說做到了極致。退休后他積極參加社區公益活動,無論社區值班還是搞衛生從不落后,是社區參加公益活動年齡最大的老人之一。幾十年來李德立雖然離開了部隊,但骨子里還是軍人,他以優異的行為展現了軍人的素養,展現了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李德立不愧為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多少年來李德立都秉持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炫耀光榮的歷史,甚至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當年入朝作戰做了什么,筆者作為鄰居,得知他將榮獲“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時,提出采訪他,經過一番動員,李老答應了。在剛剛完成稿件,并通過他審核之后,李德立老人竟然突然病倒,離開了我們,稿件成了老人最后的絕唱。音容笑貌猶在!今天讓我們重溫李德立老人的業績,會永遠的懷念他!